购票需知

入场时间2019年6月15日至2019年9月22日 (周一闭馆,周二-周日10:00-21:00,20:00停止入场)限购说明每单限购6张
座位类型现场不设座位,均为站席观演儿童入场提示1.2米以上凭票入场,1.2米以下谢绝入场
禁止携带物品食品、饮料、相机、充电宝、打火机等电子票本项目支持凭电子票入场。
-现场扫码验票或凭姓名手机号入场(以现场为准);扫码验票流程:打开票牛APP→订单详情→票券详情→现场扫码入场。
用券限制该演出不可使用优惠券。

项目简介

 

余德耀美术馆将于 2019 年 6 月 15 日推出艺术家谭平的回顾展“双重奏”,由著 名美术史家、艺评家巫鸿担任策展人。本次展览是对艺术家谭平 35 年创作生涯 基于当下的一次回溯和梳理。展览中 40 余件绘画、版画、场域绘画及视频,追 溯艺术家的成长、生活和思考历程,经由个体生命的经验和视角观察其个人艺术 的演变。

 

仅以一刀刻划出的作品《+40cm》,简洁的白线贯穿余德耀美术馆 55 米长的展厅 一侧,而与之相对的另一侧,由 5 组 30 件作品所形成“行动与思考的交叠线”, 打破线性叙事,见证艺术家对媒介和语言的探索历程。有别于其他回顾展,“双 重奏”不以时间性的单向逻辑呈现,而是以艺术家特有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切近对 语言和现实的理解。谭平作为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他的成长始终在中国 当代艺术发生、发展的现场当中;而他对始终陪伴左右的创作形式——版画和绘 画这两种语言和媒介的探索,恰恰又与时代的精神轨迹形成了同样的双重交错。

 

 

展览始于谭平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以前的作品,第 一张版画《我们都是毛主席的红 卫兵》(1974 年),以及第 一张水彩《无题》(1972 年)᧿绘了艺术家的家乡承德 避暑山庄。1980 年,谭平正式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学习;1984 年,他毕业 留校任教。学院学习期间,他就开始关注表达内在认识的主题,警惕宏大历史叙 事,思考艺术创作与主体精神之间的深刻关联性。1984 至 1989 年期间,他的创 作开始简化“具体物象”,抽取更为主观自觉的表达,比如木板丙烯《长城》(1987 年)、版画《视觉》(1987 年),有意识地表达都市困惑,探讨时间的确定与不确 定性。1989 年,他前往柏林艺术大学留学。五年德国学习期间,他更加警觉于 对东西差异、文化冲击的反思,开始更深刻地思考自我身份。从这个阶段的创作 可见,如油画《平衡》(1993 年)和多幅铜版画《无题》(1990-1992 年),他已 经开始尝试版画“独幅性”的探索,不断尝试赋予版画创作过程更多开放性。一 直到 1996 年左右,这期间的很多版画作品既是一个完整的系列,也可以无止境 地延续下去,开启他对“铜版画概念的修正期”。

 

 

1994 年 6 月,谭平在德国获硕士学位和 Meisterschule 学位后返回中国。1995 年,他作为美院青年教师开始筹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专业,参与设计学院课程设 置;其中,造型基础课程包含平面设计和建筑与环境艺术,强调创造力和思维训 练。在设计学院任教期间,因教学和课程体系的需要,他越发重视对媒介材料边 界的研究和实验,其个人作品也更加强调物性的有机关系与多元融合。2004 年, 面临父亲的病痛而激起对生命主题的关注,如展览中的作品《美丽》(2008 年) 与《诞生》(2008 年),有机细胞成为这个阶段具象的题材,不断出现在不同的 作品当中。2005 至 2008 年,这个主题从“具象细胞”转向艺术家对自我 身份、伤害、生命等问题更深入的思考,有意识地把个体生命经验放置于社会、 历史和文化的脉络中。个体肩负的社会责任和艺术家创作的语言体系不再是疏离 的关系,不同身份的交织让他更加焦灼地思考艺术的社会意义。2008 年以后, 他进一步强调色域、时间、身体意识,逐渐汇聚成《覆盖》系列(2008-2018 年), 并延续至近些年他主要进行的“场域绘画”系列(2016-2019 年)。这些作品汇 集了谭平大量复杂的思考与体悟,其中既有对改革开放时代洪流的语言反叛,也 有对意识形态化的主动疏离;在接受观念艺术启发的同时,艺术家对个体本能及 生命在场的坚持;在语言探索层面不断从中心走向边缘与空白,把艺术置入更开 放的时空关系中去考量。

对于艺术家创作的特点,策展人巫鸿ᨀ到:“谭平 30 余年的艺术探索——一个充 满线条和色彩、形象和旋律、行动和思考、‘顿悟’和‘渐悟’的互动与深化的 历程。而在这一历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则是油画和版画之间连绵不断的‘双重 奏’。”他的创作道路始终在这两种媒介之间切换,展览中成组展示的油画与版画 作品交互并置,让我们得以观察谭平如何通过对这两种艺术形式持 久而深入的挖 掘,构建出属于其个人的鲜明个性与独 特逻辑。

此次展览中,简约却又极 具视觉冲击的作品是木刻版画《+40m》,艺术家采 用单纯而原始的形式,以一把圆口木刻刀,历时 6 小时,全神贯注,一气呵成。 刻刀与木板接触的瞬间如同划开弹性的皮肤,徐徐行刀,不断前行,以刀代笔, 沉入生命的“时刻”。在笔直通道般的展厅内,观者必须从起始的这端,跟随艺 术家的身心一同前行,走向作品深处,与遥远的另一端重合,体验特定时空中生 命“在场”的经验。而更为贴近谭平当下艺术思考的是第二个展览空间所呈现的 “场域绘画”系列作品。2014 年开始,谭平的创作刻意融合空间、时间、行动 和在场等要素,“场域绘画”成为其重要的创作形式。他将画室未完成的“作品” 有计划地置入特定的展示空间,艺术家在现场佐以身体律动,将画面中的色块和 线条向画外的白墙蔓延,画面与白墙之间有缝合,有渗透,有对空间尺度的考量, 也有预谋的失控。消解画面边缘逐步成为谭平创作的核心。

 

 

展览是创作于 2014-2015 年间的素描作品《彳亍》的记录视频。该系列炭笔 素᧿是谭平利用工作间隙或琐碎时间所完成的。他刻意限定每张素᧿完成时间不 超过两分钟,使作品如同时间碎片,记录艺术家内心诸多微妙变化的瞬间。素᧿ 过程中,没有预设指向,任炭笔自由游走、生长,直至抵达创作者内心,与之坦 诚相见。这种创作所伴随的不确定性,更能激起艺术家无 限的生机与创造力。

《彳亍》录像中,炭笔游走纸张的声响,正巧与萦绕在第 一空间《+40m》刀刻入 木板的声音同时进行,呼应展名“双重奏”。这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版画与绘画、 大时代与个人创作历程的合奏篇章,我们藉此得以“视听”谭平用其艺术创作所 谱出的人生历程。艺术媒介的交互和拓展,个体与时代的触动和撞击,个体差异 性与普适性不断交织、激荡、共鸣,激起艺术家视觉表现的确定与不确定性空间, 同时也给当代艺术的宏观形式实验和概念探索ᨀ供一个独 特的案例。

 

 

艺术家介绍

 

谭平,艺术家、教育家,1984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八十年代末留学德国柏 林艺术大学,获硕士学位和 Meisterschule 学位。英国金斯顿大学荣誉博士。曾 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 长。

在他长达 40 年的艺术实践中,始终探索于绘画、版画、多媒体、设计等多个领 域。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波特兰美术馆、路德维希博物馆、亚利桑 那州立大学美术馆等国 内外重要机构收藏。

 

 

策展人介绍

 

巫鸿是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著 名美术史家、艺评家和策展人。现任芝加 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东亚艺术中心主任 及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他是许多国 际委员会的成员,包括美国古根汉姆美 术馆亚洲艺术参议会委员、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馆群(OCAT)学术委员会主席。 巫鸿的研究和策展涉及古代和当代两方面。在当代艺术领域中,他自上世纪八十 年代以来策划了大量展览,包括多个艺术家的个展、主题性群展和双年/三年展。 除了为这些展览所编辑的图录以外,他撰写了多部具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有关著 作,包括《作品与现场: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2005)、《走自己的路:巫鸿 论中国当代艺术家》(2008)、《中国当代艺术:基本文献》(2010,英文)和 《中国当代艺术:一个历史叙事》(2014,英文)等。

 

 

关于上海余德耀美术馆

 

上海余德耀美术馆由印尼爱国华侨、企业家、慈善家和收藏家余德耀先生创办, 于 2014 年 5 月正式开馆,坐落于上海徐汇滨江西岸核心区域,是“西岸文化走 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余德耀美术馆以“将世界的目光引向上海”为理念, 将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视为己任,力图打造中国当 代艺术新坐标,成为世界顶 尖的当代艺术馆。作为非营利机构,余德耀美术馆积 极支持艺术教育事业,让中国公众了解国 际当代艺术,更通过横跨中西的展览让 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上海。 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坐落于黄浦江畔,东临龙腾大道,北依丰谷路,由日本知名建 筑设计师藤本壮介(Sou Fujimoto)执掌,在原上海飞机制造厂老机库上改建而 成。美术馆总面积达 9000 平方米,其中由大机库改建而成的主展厅面积就超过 3000 平方米,主要陈列大型装置艺术。其余展厅总面积逾 1000 平方米,展出各 类国 内外当代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杰作。

温馨提示
扫码下载
票牛APP
票牛APP
热门票随时抢 折扣票随时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