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霍金离去让我们再次聊起科学之美,其实它也常在话剧舞台上出现

3月14日,史蒂芬·霍金离开了我们。

于是,一位物理学家终于刷屏了,但相比以往的“假装跟某某某很熟”,这一次,我更愿意相信,更多人是真的在这一刻想起了两个词“宇宙”,还有人想起了科学之美,还有人想起了《生活大爆炸》,《辛普森一家》,还有人想起了霍金爱说的冷笑话,还有人听起了平克·弗洛伊德的唱片。

是的,身为一名物理学家,霍金其实离我们一直很近,不仅如此,正是他把诸如“黑洞”这样的概念,通过科普,拉近到我们的想象力视界中。即使没有专业知识,不能完全理解《时间简史》,《果壳中的世界》,也能从中感受时空之美。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感谢霍金让我们即便过着柴米油盐的平凡日子,也能领略超越我们自身的神奇,某种程度上,他让我们的生命翻倍了。

而对于话剧舞台,印象中似乎一直都是离“理科”很远的地方,不过,科学之美时不时地也会眷顾这里,在方寸之地展现无限的想象,下面我们给大家带来的就是五部重磅级“科学范”的话剧,感受一下离我们很近的科学,也算是向霍金了道别。

量子物理学家带你回到人类命运被彻底改变的那个神秘夜晚

《哥本哈根》

Copenhagen

编剧:迈克尔·弗莱恩 Michael Frayn

烧脑指数:★★★

美学指数:★★★★

二战期间对人类影响最深的一次会面,发生在1941年的一个雨夜,纳粹德国核反应堆首席科学家海森堡,和同盟国一方的波尔,同时也是他亲爱的导师见面,会面探讨的问题关于“原子弹”,由于现场有纳粹德国的窃听,两个人的谈话一直顾左右而言他,每当话题即将涉及原子弹问题时,谈话便戛然而止。历史上,关于这场面谈中双方的立场,一直扑朔迷离,我们所知道的事实是,代表纳粹的海森堡没有造出原子弹,但他依然饱受诟病,波尔为同盟国造出了原子弹,成为了英雄。

这就制造一个深刻而难解的问题:拒绝原子弹的海森堡,热爱祖国,但他的祖国曾经代表着邪恶,所以他成了罪人。但依靠原子弹胜利一方,就真的该被歌功颂德吗?

话剧开始于海森堡和波尔夫妇死后,他们的鬼魂再次相遇,为了回答“海森堡为什么来哥本哈根”这个问题,反复四次回到那个雨夜,希望找出答案。

话剧场景,人物,戏剧核心驱动力都很简单,三张白色的椅子,三个角色,一个在历史中愈发迷雾重重的夜晚。但角色之间的试探,亦敌亦友的关系,事关人类命运,科学的道德,都让这个两幕剧精彩纷呈。

而鬼魂,同一时刻的多种可能,这些元素也让人想起了量子物理学中的观察效应,不确定性等现象,颇有一种把理科思维戏剧化了的美感。

《哥本哈根》1998年在伦敦首演连续300场,想要马上了解剧情的小伙伴也可以看看那部2002年改编的同名电影。

三精大闹疗养院

《物理学家》

The Physicists

编剧: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Friedrich Duerrenmatt

烧脑指数:★★

美学指数:★★★★☆

物理学家可以很有趣,比如《生活大爆炸》的谢耳朵,或者喜欢恶作剧的费曼。

《物理学家》,虽然听名字很高高在上,听编剧的名字更是严谨民族的感觉,但其实这是一出悬疑喜剧,下面我们来简单说一下设定,你就知道它的脑洞是怎样放飞了。

疗养院里住着三个精神病,一个认为自己是牛顿,一个认为自己是爱因斯坦,一个认为自己是莫比乌斯。护士照料着他们。话剧一开始就是猛料,爱因斯坦杀了他的一个护士,警察前来调查却发现,三个月前,这里还有一个护士被杀,嫌疑人是牛顿。

调查在第二幕有了进展,人们发现,这三个人的病都是装出来的,装病的原因非常刺激:莫比乌斯其实是个特别牛逼的物理学家,有很多一旦公布就会震惊世界的发现,他担心人类会滥用这些发现,于是装病避开关注,牛顿和爱因斯坦则是间谍,从不同国家来,以保护莫比乌斯的发现和他本人,杀死两个护士的动机正在于此。

可以看出,《物理学家》试图探讨的问题,跟《哥本哈根》一样深刻,但它却把深刻化成了热闹的荒诞喜剧形式。转折连连,引人入胜。

难怪该剧已经成为西方剧坛的保留剧目,之前在乌镇戏剧节上演,也受到了中国观众的一致好评。

数学是噩梦?不不不,在这里它是美梦。

《无限》

Infinities

编剧:约翰·巴罗John Barrow

烧脑指数:★★★☆

美学指数:★★★★☆

科学家一般不讲故事,科学家讲起故事来不一般,其实不少码字工面对会写故事的科学家也会常常感叹:“陈独秀同学,请给其他同学留点机会。”因为,当理科思维跟文学碰撞时,往往会产生逻辑缜密却不乏趣味的文字,想象力也会因科学插上翅膀,脑洞往往冲出银河系。

约翰·巴罗,就是一个业余喜欢写剧本的天体物理学家。虽然是业余的,但他最有名的话剧作品《无限》,获得了2002年意大利戏剧最高荣誉“乌布奖”的“年度最佳剧目奖”。

《无限》把高深的数学搬上了话剧舞台,做梦梦到数学都会被吓醒的朋友,有机会可以去看看,治愈治愈。

本剧的结构富有“试验”感,共有五个不同的区域,同时上演着主题相似,情节不同的故事。正如巴罗说,跟很多其它的“科学系”话剧不同,《无限》的重点不是写人,不是讲科学家的故事,它的主角是科学本身。

巴罗甚至在舞台上创造了电影里才会有的叙事结构,观众会跟随第一个场景的故事来到第二个场景,再到第三个……最后几个场景的故事同时进行,形成环形结构。

所以说,科学家搞起话剧来,也是打破常规搞革新的架势。跟霍金一样,巴罗也有很多科普作品,而且高产。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数学只会背乘法口诀了。

金句频出,是遥远的科学史但更是我们做人的准则

《伽利略传》

A Life of Galileo

编剧: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Bertolt Brecht

烧脑指数:★★

美学指数:★★★★★

布莱希特的话剧则可能显得稍稍高深了些,毕竟,作为一个有着强烈革新精神的戏剧家兼诗人,他很多在舞台上的尝试,都是跟大家的观剧习惯完全不同的。不过,好消息是,他出生于1898年,他的很多戏剧革新,现在也被我们习惯了。

布莱希特关于科学家的作品是《伽利略传》,一位戏剧理论改革家跟一位天体学上的先行者之间,想必是无论隔着多么遥远的时空,也会惺惺相惜吧。

剧作跨越了伽利略青壮年期到罹患眼疾,几乎涵盖了他的一生,看后又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伽利略一生中最重要,但对他本人来说也最残酷的时光——跟教会的斗争——充满思辨精神,当然也是金句连连:

比如当伽利略的学生安德里亚试图在教廷上劝他屈服时说:没有英雄的国家真不幸!伽利略的回答是:需要英雄的国家才真的不幸。

还有台词说出了所谓“无用的事物”的美好,比如:数学不像哲学那么必要,不像神学那么有用,不过它确实能带来无穷的享受。

还有一些台词如同呐喊,令人警醒,比如:不知道真理的人,不过是个傻瓜。但是知道真理,反而说它是谎言的人,就是罪人。

科学的进步,永远伴随着艰苦卓绝的奋斗甚至牺牲。我们能做的,就是对新鲜的事物保持好奇,宽容和思索,永葆赤子之心,不要固步自封,不要太过“现实”。

关于科学的历史,就是一场悬疑大剧

《阿卡迪亚》

Arcadia

编剧:汤姆·斯托帕德Tom Stoppard

烧脑指数:★★★★★

美学指数:★★★★☆

说起汤姆·斯托帕德,你可能有些陌生,但说起《太阳帝国》,《莎翁情史》,你可能就有些印象了,这正是他编剧的作品。

斯托帕德的风格,很有书卷气,受赛谬尔·贝克特影响很大,语言有王尔德,萧伯纳的味道,喜欢在语句上炫技。不过,他的炫技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的。

《阿卡迪亚》是斯托帕德的一部跟科学有关的作品,斯托帕克写过历史,写过经现代思维演绎过的历史,写过反乌托邦,他把这种跨度和宏观视角,都带进了这部作品。

阿卡迪亚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世界中心,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乌托邦,斯托帕克读过《混沌学传奇》之后,产生了创作冲动,乌托邦是混乱世界中的世外桃源,话剧就从一个美丽恬静的英国庄园开始。

1809年,在这个庄园发生了一些事情,其中一部分跟数学,自然学科有关,还有一些则是世俗的偷情,决斗,这些事情发生后均在庄园里留下了线索,引起了200年后一群住进这里的学者的好奇,而他们根据线索做出的推断,也充满了偏差,由于观众目睹了这相隔200年的两个时空的事件,这种偏差难免让人觉得,当我们用现代思维去分析历史时,是否也会产生如此可笑的自以为是。

《阿卡迪亚》丰富的内涵,很难通过这么短的篇幅传达,它事关科学思维,事关我们看待历史的角度……此外,还有许多谜团。

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的作品,而且在我们反复思索修正自己的想法是,《阿卡迪亚》会变得更加精彩。

票牛APP
票牛APP
热门票随时抢
折扣票随时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