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票需知

入场时间4月20日-9月2日 周一闭馆,周二-周日10:00-21:00,20:00停止入场限购说明每单限购6张
座位类型现场不设座位,均为站席观演儿童入场提示1.3米以下儿童免票进场,但需家长陪同
其他说明入场前请详细阅读参观须知,如因违反规定造成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后果自负。

参观须知:
每张票仅限体验一次《雨屋》。
为了确保良好的参观体验,每一次只能容纳15人。每人参观时间为10分钟,场内志愿者将计时并协助您离场。

《雨屋》是在黑暗环境下的降雨装置,可能会有轻微淋湿。若您有携带不能碰水的物品,我们建议您将物品放入包内或者在场外寄存。本馆前台备有吹风机及毛巾,如有需要可前往洽借。

请勿穿着高跟鞋入内。不建议您穿深色、闪亮、可反光或雨衣材质面料的衣服,否则可能影响作品精确运行,降低体验效果。

陪伴儿童入场的成人,请您确保一直牵着您的孩子。
作品当中的感应系统为预设即时感应,请您放慢参观脚步以免淋湿,并请服从现场工作人员管理及安排。

以下物品请勿携带:食物、饮料、雨伞、自拍杆
如遇技术问题,作品维护期间,《雨屋》可能进行短暂关闭。

6月30日至2018年9月2日,上海余德耀美术馆推出“查理·卓别林:卓眼视界”+“兰登国际:万物与虚无”双展联票,线上已购买单展票(未使用)可至现场补50元购买全馆票。(双展联票不享受“学生/70岁以上老人/军/残障人士”半价优惠)
电子票本项目支持凭电子票入场。
-现场扫码验票或凭姓名手机号入场(以现场为准);扫码验票流程:打开票牛APP→订单详情→票券详情→现场扫码入场。

项目简介

 

9月,余德耀美术馆将作为“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承办场地之一,一系列论坛、展览和体验将在此发生,让人们充分领略人文、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之美。为配合场地征用工作,余德耀美术馆当前展览“兰登国际:万物与虚无”将于2018年9月2日提前闭展。请各位已经购票观众抓紧最后的展期~

活动期间,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也将不对外开放。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

 

 

喜欢看展的小伙伴加入,我们一起去看展呀

加上图微信,回复:上海看展

即可加入上海看展群

 

兰登国际:万物与虚无

 

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即将推出兰登国际(Random International)亚洲地区首次个展“万物与虚无”。展览不仅包含兰登国际近期创作的装置作品,也将展出他们在艺术创作实践中最具意义的代表之作。围绕模拟、决策、自动化等概念,观众可透过即时、感知的互动体验,探索科技介入艺术所带来的全新感受。

 

艺术团体兰登国际常驻伦敦,涉足多重领域,其作品不仅富有情感,更极具身体感知的特性。他们试图在日益机械化的世界里探索人类的状态,通过实验不同的意识、感知与直觉,去塑造一种可能的行为环境原型。本次展览延续这种探究艺术之道,每一件作品都将营造出各自独有的环境,观者可依据自身的条件对作品做出不同回应。艺术家希望“邀请观众重新体验、重新审视这个再现人类与科技之间关系的物理空间,这些空间涉及人们当下对于日益自动化环境的看法和推测,并借以观察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如何塑造这世界的可能”。

 

万物与虚无
2016
6’27”(循环播放)
由艺术家惠允

 

本次展览名称取自视频装置《万物与虚无》(2016)。该作品尝试探讨人类如何在充斥科技的环境之中自处的核心问题。这是兰登国际首个影像作品,记录了在无情的变革时代中,工业化世界衰败与进步同时并行的现象。作品中重复转动的蒸汽压路机,具备压合与粉碎、破坏与重建的潜在特性,象征着一个无节制革新的文化内所固有的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兰登国际另一件首次展出的新作《旋转栅门》(2018)也通过单纯的模拟形式,思考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相互关系。《旋转栅门》是一个用障碍门设置的迷宫,没有任何电子元件,所有互动仅仅来自于机械与人体运动。这种为人熟知的栅门被意想不到地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环境,观众可以在其中探索自己本能的运动反应。这件作品以一种有趣的、超现实的方式呈现,来探讨这种物理性网络系统的存在,以及它与人类存在的关系。

 

自我与他人
2016
220 x 120 x 120cm
由艺术家及余德耀基金会惠允

 

展览的另一个亮点是一件以光为媒材的雕塑作品《自我与他人》(2016),也是余德耀基金会的藏品。这件作品开启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身体与自身反射影像之间的互动方式,同时探索人类认知的特性。观众将会看到自己发着光的反射影像被包裹在玻璃片构成的数层镜体之内,反射影像与参观者的动作、行为相呼应,但稍显迟缓。《自我与他人》创造了一种个体和自我影像之间的独特关系;它既不是镜子的即时反射,也不是被照片凝固的某一过去时刻的静态图像,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模糊地带。这件作品强调了人类身份的问题,并思考它如何在现今与未来社会因生活形态而可能被改变。

 

雨屋
2012
由艺术家及余德耀基金会惠允

 

余德耀基金会收藏的另一件大型装置《雨屋》(2012)在2015年亚洲首展后,将再度回归,首次与兰登国际的其他作品一起展出。《雨屋》是一个不断降水的场域,观众可以穿梭其中但始终不被雨淋湿。因为人的存在,阻止了雨水落下,这样的想法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借由科技引发我们思考人与人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雨屋》分别于2012年在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Barbican)、2013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展出,2015-2016年也展出于洛杉矶郡立美术馆(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并为其所收藏。《雨屋》的其中一个版本将于2018年作为首件永久装置作品落户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迦艺术基金会(Sharjah Art Foundation)的建筑内。而面积最大的版本,占地150平方米的《雨屋》则由艺术家为余德耀基金会量身定制。

 

本次展览将于2018年4月20日下午开幕,艺术家座谈及更多相关公教活动,请密切关注美术馆社交平台及官方网站。

 

参观须知:


每张票仅限体验一次《雨屋》。
为了确保良好的参观体验,每一次只能容纳15人。每人参观时间为10分钟,场内志愿者将计时并协助您离场。

《雨屋》是在黑暗环境下的降雨装置,可能会有轻微淋湿。若您有携带不能碰水的物品,我们建议您将物品放入包内或者在场外寄存。本馆前台备有吹风机及毛巾,如有需要可前往洽借。

请勿穿着高跟鞋入内。不建议您穿深色、闪亮、可反光或雨衣材质面料的衣服,否则可能影响作品精确运行,降低体验效果。

陪伴儿童入场的成人,请您确保一直牵着您的孩子。
作品当中的感应系统为预设即时感应,请您放慢参观脚步以免淋湿,并请服从现场工作人员管理及安排。

以下物品请勿携带:食物、饮料、雨伞、自拍杆
如遇技术问题,作品维护期间,《雨屋》可能进行短暂关闭。

 

关于兰登国际

 

兰登国际是一个致力于当代实验性艺术的合作工作室,由汉内斯·科赫(Hannes Koch)和弗洛里安·奥特克拉斯(Florian Ortkrass)于2005年创立,目前在伦敦和柏林拥有大批团队成员。他们的作品通过积极参与的形式,探讨后数字时代中人类的身份和自治的问题。

 

2017年,兰登国际的作品《动物攸关》(Zoological)作为韦恩•麦格雷戈(Wayne McGregor)现代舞《+/-人类》(+/-Human)表演的一部分,在伦敦圆屋剧场(Roundhouse)首次亮相。他们的其它创作曾于冬季投影双年展(Lichtsicht Biennale,2015)、鲁尔三年展(Ruhrtriennale,2013)和莫斯科双年展(Moscow Biennale of Contemporary Art,2011)展出。他们也在瑞典隆德艺术博物馆(Lunds konsthall,2014)、巴黎木匠作坊画廊(Carpenters Workshop Gallery,2012)、纽约佩斯画廊(Pace Gallery,2016)举办过个展。他们的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余德耀基金会、洛杉矶郡立美术馆等收藏,作品《群研究/III》(Swarm Study / III)也在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lbert)长期展出。

 

叶永青:1982-1992 无中生有的年代

 

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将于 2018年4月12日至5月20日推出艺术家叶永青个展“1982-1992 无中生有的年代”。此次展出余德耀基金会收藏的一批油画、水彩、素描、版画、综合材料约 85 件作品,以及诗稿、信件、报刊等文献,将遵循时间线索,通过六个主题回顾叶永青以艺术家的身份开启创作生涯的第一个十年。




1982 年,叶永青毕业于四川美院绘画系并留校任教。之后两年,他虽在重庆工作,却常往返于圭山和西双版纳,创作了大量户外写生和速写。一方面,学习油画专业的他以身践行对景写生的方法来重温后印象派大师的风范;另一方面,他自由随意的天性也使他始终在逃离当代艺术的主旋律,反而放眼荒郊野外,在枯枝密林、红土村落间寻找新的出口。展览第一、第二部分就将从这个时期创作的《圭山风景》系列和大量素描作品展开,呈现艺术家在不同的地理、社群、文化之间切换的随感记录和孤独倾诉。

 

叶永青 《黄桷坪》 纸上油画,52.5 x 37.5 cm 1991年  图片由艺术家和余德耀基金会惠允
叶永青 《黄桷坪》 纸上油画,52.5 x 37.5 cm 1991年 图片由艺术家和余德耀基金会惠允

 

1985 年,叶永青旅居北京,在劳森伯格的展览上首次感受到当代艺术直切周遭生活的力量;游历各地也赋予他更加开阔的视野。展览第三部分将呈现艺术家对于不同气质的寻找和各种类型的尝试:西方立体主义的解构方式、原始点线的造型,以及来自云南民间艺术、澳洲土著、东正教壁画、波斯插图和明清版画连环画的影响,都成为艺术家在无望的现实和迷途中跃跃欲试的探索实验。叶永青以 极具个人风格的诗情􏰀绘黄桷坪发电厂等现代工业图腾和原始神秘的热带动植物,展现了他对自身矛盾重重的生命状态的关注。


如艺术家所言:“那是不知所终的时代,随便捡起什么便要挥舞和行动起来,什么都要试试......”展览第四部分就将集中呈现 1986 年他开始放弃油画材料、转入以水墨和综合材料进行创作的阶段。这批实验性的作品也在技术上为 90 年代后开始的“集成性”创作埋下伏笔。

 

叶永青《圭山风景-冬日》纸上油画,38 x 53 cm  1983年  图片由艺术家和余德耀基金会惠允
叶永青《圭山风景-冬日》纸上油画,38 x 53 cm 1983年 图片由艺术家和余德耀基金会惠允

 

第五部分《山村爱情》创作于 80 年代末,包含一系列已完成和未完成的油画,当时叶永青正在为《大招帖》系列做准备。作为艺术家不同创作阶段之间过渡时期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一个油画专业出身的艺术家对于系统创作油画的习惯和情结,也是艺术家在不断摸索、寻找出路的证明,更为艺术史研究􏰁供了重要的素材和片段。展览最后一个部分将展出叶永青从 1990 年开始的《大招帖》系列, 直至 1994 年结束。这批作品用绘画、拼贴及综合材料完成,介于绘画和装置之间。艺术家开始从艺术仅和自我相关,转而开始思考作品之于文化的上下文关系、作品展示的冲击力和现场效果、以及作品与他人的关系和互动;其创作开始“从过去自然而然的内心化表达过渡到观念性艺术的开端”。凭借《大招帖》,叶永青开始参加国际性的展览,也使他走出国门,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正因如此,率性 如他,叶永青再次舍弃所熟悉的语言,另起炉灶,另辟蹊径,踏上另一个无中生 有的征程。

 

叶永青《大招贴》系列  摄于四川美院  1992年  图片由艺术家和余德耀基金会惠允
叶永青《大招贴》系列 摄于四川美院 1992年 图片由艺术家和余德耀基金会惠允

 

此次展览基于 2011 年由巫鸿策展、在雅加达余德耀美术馆举办的展览“断裂的流动——叶永青个展”重新策划,也是国内首次集中展出叶永青 1982-1992 这一时期的创作,意图重温对艺术家而言虽已逝去但“仍然在以各种方式产生着影响甚至作用”的青春时代。余德耀美术馆希望通过对艺术家个案的研究和展览,为公众真实再现上世纪 80-90 年代艺术家面对一片混沌或空白所经历的挣扎与纠结,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反思、剖析自我,在践行中创新。追根溯源,继续前行。

 

叶永青《诗歌插图》 纸上素描,18.5 x 24 cm  1985年  图片由艺术家和余德耀基金会惠允
叶永青《诗歌插图》 纸上素描,18.5 x 24 cm 1985年 图片由艺术家和余德耀基金会惠允

 

关于艺术家


叶永青,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当代艺术院艺术总监。他在北京,重庆、昆明、大理和伦敦、清迈建立工作室。多年来,叶永青以创作者、策展人、艺术组织者和评论人的身份活跃于艺术界。他曾多次在世界各地举办个人艺术展并参与诸多群展。获得过多次国际奖项和国内学术奖。曾在云南昆明创办和发起“上河会馆”与“创库”艺术主题社区。


叶永青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在作品中延续着他特有的浪漫气质。对生活和艺术从容而闲适的接纳,浸透于作者抒情性的作品中。即便是放浪不羁的作品也透露着艺术家深厚的涵养和底蕴。中庸的文字、稚拙的涂鸦、歌唱性和宠物化的形象都具有梦幻般的内在联系,浪漫的荒诞和幽默更具东方式的温情,这些变幻而统一的景致都是叶永青以他特有的超越和恬淡的心态创作出来的。

温馨提示
扫码下载
票牛APP
票牛APP
热门票随时抢 折扣票随时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