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v4#哈三话四评话剧——原野#happy-sirLv42020-01-20
曹禺的经典小说,排过很多个版本了。在网上看过人艺胡军、徐帆、濮存昕演的版本。人物形象塑造的很不错,故事饱满、主题突出。对这次何念导演的也很期待。看后感觉这一版在原来剧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对剧情进行了重构,融入了很多新的元素,几位主演也演的特别的棒,光影效果运用的淋漓尽致,谢幕的rap舞蹈太欢乐了!
在故事情节和人物线方面,开始感觉节奏很快,故事叙述的很凝练,感觉半个小时左右就把故事讲完了。正在纳闷接下去剧情会如何发展,结果又重头开始repeat了一遍,后来发现两遍人物线索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第一遍感觉更注重在仇虎的人物故事线,第二遍感觉是以金子、焦大星为主的故事线。双重的人物对白,揭示了不同时期仇虎、金子、焦大星的人物性格和命运。最后,第三遍杀红了眼的仇虎见人就杀,应该是表达冤冤相报何时了,自己也无法从仇恨中解脱的主题。
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很多光影效果,制造出了紧张、神秘、恐惧的气氛。灯光照射在焦母身上,演员脸上时的特效真的是太棒了,投影在背景上的焦老婆子的身影,手持拐杖、头包围巾,圆脸尖下巴的焦母和动画片三打白骨精里的老太婆真的太像了,简直把尖酸刻薄、心狠手辣、又多疑爱子的瞎眼焦老太婆演活了。刘苡辰演的神形兼备(《怀疑》里她饰演的修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子皓演的仇虎,演出了他的凶悍和报仇的心切,杨壹童演出了金子的妩媚,尤其滚床单那段,媚而不露、妖而不艳。郭鹏宇的仇虎感情戏更多点,对焦家的恨、对金子的爱、欲杀大星时内心的矛盾,杀人后的迷茫、惆怅都刻画的很好。每组演员和路人甲乙丙丁戊配合的很好,配合舞蹈和肢体动作,将仇虎父亲的呼喊、妹妹的挣扎,用一句台词、一个动作、一声呼喊就表达清楚了。场景方面,一段铁轨虽然没有小火车,旧式木屋,会发光的箱子、桌椅板凳、一张床、一个摇篮,很有时代气息。
最后谢幕的rap舞蹈真的太欢快了。很不错的剧,推荐!
推荐指数:★★★★★(88分)
Happy-sir 2020.1.181回复8赞 - Lv4笑中带泪,是社会的无奈还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陆莫寒Lv42023-05-15
前段时间看《新剧本》的时候曾有一期是以北京人艺“京味话剧”为专题的栏目,里面这样评价“京味话剧”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就是:用北京语音、北京方言本色出演北京人、北京事、北京的历史及这座古老城市的变迁。而我认为,这部话剧作为其代表作品之一,除以上特征外,他的人物同样极具北京精神,这儿的北京精神不是所谓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而是可以用几个北京方言来形容,即“厚道、局气、牛逼、有面儿”。
从时间上看,《窝头会馆》创作于2012年,是为北京人艺60年献礼的优秀作品,而所谓“京味话剧”的源头应该追溯到老舍先生所在的时代,那么“窝头会馆”可以算是“京味话剧”的第三代作品吧。整个作品构思感觉能看到《龙须沟》、《骆驼祥子》甚至鲁迅的《药》的影子。主人翁苑国钟身上既有祥子的那股子闯劲儿但在命运面前却又不得不低头的悲哀;又有《药》里面华老栓对华小栓的那份儿心。
其实苑国钟父子感情的这条线和《药》几乎是完全一样的,苑江淼,苑国钟的独子,患有痨病。而苑国钟为了给儿子治病可谓家徒四壁,甚至想到用“人血窝头”这样的偏方来给儿子治病。但是作品主线的剧情又是完全不同的,鲁迅先生小说中的人血是革命党人的鲜血,而民众却不能理解革命党人的鲜血为谁而流,是感慨这种悲哀,社会的悲哀,愚民的悲哀。而《窝头会馆》里的鲜血,是苑国钟自己的血,是一个原本无欲无求做点小本买卖只求能踏踏实实过日子却被这个社会、被“保长”肖启山和他儿子肖鹏达逼上绝路的本分、本有良心却因一时贪念昧了良心、痛恨革命党却期待革命甚至支持革命的等待被救赎的小贩的血,是一个深深爱着儿子的父亲的血。
苑国钟死了。当经历了人生的一切艰难与绝望,他甚至想要死,但是他不能。可是最后,他还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在一阵混战中被肖鹏达的乱枪所伤,最后死在了死在黎明前,死在新生儿的啼哭里。故事发生在1948年冬天的北京,苑国钟的命运被笼罩在新中国到来前最后的黑暗里。
无论何时何地忘不了的耍贫逗闷子歇后语张口即来,身上带着胡同窜子的气息,是个标准的北京爷们儿。他明知同屋的韩先生是共党但吃尽苦头也不承认,这是仗义;韩先生死后他明明可以独吞那一大笔经费却天天跑到联络站渴望找到经费的接收人,这是厚道;出租自己的房本靠租度日却在邻居们家家吃不起饭的时候无奈的免了房租,这是局气,是北京爷们儿的担当;该忍忍,该耸耸,不怕保长肖启山,你说这牛不牛逼?在肖启山欺压邻里的时候敢于当面奚落,算不算有面儿!
其实我第二个比较喜欢的人物是田翠兰,她乐观、护犊儿,热心肠、不肯吃亏,刀子嘴豆腐心,特别典型的北京大妈的形象。
谁家的事儿她都管,谁家的忙她都帮。我印象特深就是整个“窝头会馆”的人都害怕患有痨病的苑江淼担心自己被传染, 而田翠兰不但把自己家做炒肝的煤借给穷困潦倒烧不起炉子的的苑家父子还让苑江淼来自己家搭伙吃饭,在苑家父子闹矛盾不说话的时候又主动从中调和,是一个特别热心的大妈形象。她泼辣,果敢,护犊儿,却不被她当作儿子看的女婿关福斗所理解,觉得她用身体换房租的方式很可耻很丢人,于是在作品的最后苑国钟意味深长的说了这样一段话:
“你明白个屁!你明白……你丈母娘是什么人你都没弄明白!你还明白?乡下闹瘟病她一家儿死了九口儿,她抱着八个月的闺女要饭要不着,找个旮旯铺了块烂炕席,躺在上边儿卖自个儿的肉……你明白吗? 你老丈人把她领回来, 两口子踏踏实实折腾小买卖儿……她看见小淼子饿得嗷嗷叫唤,明知道我儿子是童子癆,搂怀里就让孩子叼她的奶头儿……你明白吗?我抱着我儿子在胡同里走,任谁都躲得远远儿的呀!她也想躲,可她看着孩子挨饿她心疼……就算我这院子烂透了,你丈母娘她没烂!她嘴皮子不饶人,可她心眼儿敞亮……她仁义! ”
必须承认田翠兰这个角色在《窝头会馆》 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编剧刘恒对这个角色的刻画还是后来宋丹丹在北京人艺舞台上对这个人物的阐释都是完美的,绝对的点睛之笔。她泼辣但不是尖酸刻薄,她强势但是同样软弱。她想一心一意踏踏实实做点小生意安然度日,但是社会逼迫着她们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其实一直蛮奇怪的就是那么多和“京味”沾边的作品中,绝大多数作者和导演都把故事背景设置在了南城。每次看《窝头会馆》的时候都有一种在老舍先生《龙须沟》里似曾相识的东西,如逢年过节街坊邻居串门般的感受,更加确信《窝头会馆》的创作曾受到《龙须沟》的影响。其实现有京味话剧难免都会受到老舍先生的影响吧,北京人艺这些年着力打造了一系列京味话剧比如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比如《王府井》,却总将故事发生的北京放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一味效仿外缺少了现代京味的传统。这与北京文化的缺失密切相关。如果说我们90后还勉强能看懂老舍先生的戏,能感受到过去那个原汁原味的北京城,那么现在的孩子可能真的没有我们这样的运气了。在外来文化逐渐吞噬本土文化的今日,北京文化又将何去何从,多年后缺少了观众的京味话剧会不会就此沉落,值得深思。
这部戏艺术特色与刘恒一贯的风格相符合,一如其在电视剧《贫嘴张大民》中的表现,用精彩的语言逗乐全场,又以犀利的话语征服观众;用情节暗示剧情,用剧情感动所有人。尤其是那些俏皮话用得特别妙,让观众在笑声背后又感受到了深深的悲哀。在我看来,那既是戏中人物命运的悲哀、社会的悲哀,也是今日文化没落的悲哀。回复赞 - Lv3《窝头会馆》是作家刘恒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继其小说作品《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后关注小人物在大历史背景下的生存状况又一文学力作。作家刘恒曾言,“戏剧是文学作家的最高追求”,在该剧中,塑造了以苑国钟为首的悲剧人物形象,叙述了一系列有关生存的困境的悲剧故事,尖锐写实的创作风格一以贯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文学追求如影随形。剧目人生Lv32023-05-14
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末,解放战争即将进入尾声,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北平城里的一个四合院内,院内院外,街坊邻里,为了谋划自己的生存,与外界、与自己展开斗争。该剧经由著名话剧导演林兆华编排导演,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出品,一经面世,给整个中国话剧界和文艺界为之一震,其给人带来的有关“生存困境”主题的体验,令人影响深刻、反响颇高。
在我看来,“生存困境”的主题主要表现在其人物和情节悲剧化的呈现,呈现在如方面:
一方面,是钱带来的生存困境。民以食为本。话剧的开篇即是核心人物苑国钟,作为房东用“要吃饭”的借口向两位租客讨租子,吃饭问题大于天,迫不得已到用“吃饭”这个借口,足矣表现出苑国钟及租客们各自窘迫的生存背景,同时也开篇即体现出苑国钟善良、温暖、有同情心的人物品行。随着剧情的推进,“给儿子治病”“向国家交税”“给议员赔偿”“为儿子冲喜”等需要大笔大笔花钱的开支,都一个接着一个地砸向了苑国钟,将苑国钟本就窘迫的生存围了一个水泄不通。这些困境,无论是在上个世纪那个黑暗时代,还是在如今全面小康的新时代,砸向任何一个人都将是灭顶之灾,但作为淳朴的中国人民化身的苑国钟,还是在尽其所能、战战兢兢的用尽全力去化解一个又一个的难题。直到最后,“儿子追问赤党留下的钱的始末”、“肖鹏达因私奔未成大闹窝头会馆”、“周子萍递送同学为苑江淼众筹款项”三件有关钱的矛盾事件的集中爆发,面对儿子,面对邻里,面对牺牲的赤党,苑国钟再也无法去消解这些冲突矛盾和生存困境,善良、温暖、有同情心的人物形象最终杀身成仁,惨淡死去,悲剧结局 。
一方面,是人性固有的生存困境。前不久重读《红楼梦》,有学者评价书中的《好了歌》,写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人性的合集。当然,笔者认为,不单是中国,这也是全体人类的共有的人性。《好了歌》中描写人性的贪欲,在本剧中的体现也是淋漓尽致。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在剧中,“功名”表现为人物阶级的跃升:苑国钟通过获取了赤党藏下的钱,买下了窝头会馆四合院,摇身一变从无产阶级的市井草民,跃升为有房产有存款的中产阶级市井小民。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在剧中,“金银”表现为政权败落前的疯狂敛财:肖启山利用自己的基层官员身份,借战争收税、假借议员妄图套取苑国钟的四合院,在政权垮台前疯狂骗钱诈钱敛财,儿子肖鹏达还打算带着钱去台湾。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在剧中,“娇妻”表现为性道德的沉沦:房东苑国钟与租客田翠兰,在女方已婚且丈夫仍然在世的情况下,长期保持不正当性关系,并且在公众场合也不少暧昧;含蓄点说,性道德的沉沦还包括了肖启山向苑国钟强行嫁疯女、肖鹏达欲携周子萍私奔台湾。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在剧中,“儿孙”表现就是儿孙:苑国钟一心一意为儿子治病,愿意根据儿子的意愿处理人情世故;田翠兰见幼小的苑江淼可怜,为其投食母乳;金幕容见女儿周子萍久久未归急的大哭等等。上述在剧中体现出的,无论是“功名”“金银”的人性之恶,还是“娇妻”的人性之中立,还是“儿孙”的人性之善,都是人性固有的体现,也都是无法摆脱的人性生存困境。
一方面,是死亡命题带来的生存困境。肺结核观念在旧时代的中国,是不治之症的表现。曾有无数的中国劳苦大众,在肺结核这一近似于现代癌症的病魔面前折戟。苑江淼患有的痨病,即肺结核,是剧中第一个直扑而来的死亡命题。乡下人田翠兰因饥荒卖身卖女,将人身卖给他人,代表着人之独立自由之灵魂的泯灭,也即是人灵魂的死亡。古月宗成天摆弄着他的棺材,有事没事要到里面去躺一躺,棺材本身就是人之将死或人之已死的象征。肖启山给苑国钟放印子钱,高利贷、利滚利、抽筋又扒皮,这是可以预见的死亡。苑国钟的树将隔壁议员家的一个屋顶压塌了,得罪官家的威胁,这是早死和晚死区别的注定的死亡。剧中集中汇聚了,这多个死亡线索,凸显了剧中人物,特别是以苑国钟为代表角色的死亡命题下的生存困境。
一方面,是社会黑暗造就的生存困境。教课书上“战前能买一头牛,战后只能买俩鸡蛋”的历史重新在了《窝头会馆》的舞台上,它曾是亿万中国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严重的通货膨胀,背后是在市政厅蹦迪、交杯、共舞、手心手背用美元刀啦的黑暗享乐政府的腐败统治,加上这个有着两幅面孔的腹黑保长欺骗压榨,以及那个现编叫做“马干差价”的苛捐杂税,还有那个催着全体居民在1949年前戏加入国民党的骚操作,将本就水深火热的底层人民压得彻底透不过气来,社会黑暗的生产困境是压倒以苑国钟为代表的剧中劳苦大众的最后一根稻草,破解此局,唯有北平城迎来解放的第一缕曙光。
综上所述,《窝头会馆》一剧给人带来生存困境的体验,主要是有上述四个方面的悲剧化呈现。《窝头会馆》启示我们,这些悲剧化的呈现都是小人物生存困境的真实写照,根深蒂固、源远流长、无法消解,困境的集合引发了《窝头会馆》的悲剧。破解之道,唯有大破大立,才能走出困境,涅槃重生。回复赞 - Lv201YYYYLv22023-05-11
以前,当身边的年轻朋友聊起仅靠俊美容颜就能长期走红霸屏的小鲜肉演员时,满脸崇拜,一嘴口水,我都会按捺不住,鄙夷地和对方争辩,演员到底是靠脸还是靠演技。无论我说出何种质问,对方都会以「你看不到他有多努力吗?」「他一直在进步啊!」这样的回答完美化解。
争论往往毫无结论,不欢而散。
现在想来,是我过于刻薄,没有分清偶像演员和演员的区别。偶像演员只要长得好看,能博得大众的喜欢,这就足够了,演技只是个附带品,即使没有也无关紧要。
拿一个对方没有的东西让人家承认好坏,这简直就是莫名其妙强人所难。
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想出了另一种解决方案。那就是放下争论,手拉手去看一部话剧。
02
我接触话剧很晚,到现在为止,不过才看了几部,但每次都带来极大的震撼,这种震撼很奇特,心中涌出无数感想,按下一个又生出一个,此起彼伏,就像面对色美味佳的美食,所有的感官被调动,所有的喧嚣归于平静,悲欣交集止于词穷,猝手不及之余,只能反复回味。
北京人艺的《窝头会馆》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剧。
《窝头会馆》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献礼排演,由何冰、宋丹丹、徐帆、濮存昕和杨立新这五位台柱子出演,应该说,代表了人艺话剧的最高水平。虽然这部剧已过去快十年,但好剧是不受时间束缚的。
任何文艺作品都离不开讲故事,《窝头会馆》的时间线集中于北平解放前一年,在一个叫窝头会馆的平民小院子里,几户小老百姓如往常般生活,他们的悲喜离合,失望与绝望,挣扎与困顿被鲜活地推至观众眼前。
小人物,大视角。这些小人物有着形形色色的缺点,在新旧变革之间,无力地应对着举步维艰的生活,各种苛捐杂税,恶人的欺诈,命运的重锤接踵而至,在此过程中,人性的美好终究没有被湮灭,依旧艰难盛开。
03
不得不赞叹编剧的深厚功力,能把北京话使得如此娴熟,如此恰到好处,如此充满力量。很多人以为北京话就是普通话,这是误解。
普通话以北京官话为基础音,真正的标准音采集地在河北滦平。所以,北京话也是方言的一种。
无论何种方言,在它生长的土地上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窝头会馆》里,观众很容易被老北京话的语言魅力折服,剧中人物不管是严肃谈话,还是彼此调笑,甚至吵嘴争斗,一本正经里总是透着冷不丁冒出的幽默,人物即使再心思恶毒,语言中总是透着一种老北京人应有的礼数。
我倒不认为这是虚伪,而正是语言存在的某种意义。
04
台柱子之所以称为台柱子,不止是存在演技这么个东西。
演技是表演,《窝头会馆》的演员让人忘记了表演的存在。观众和他们身处同一空间,恍然间也身处同一时代,他们就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观众通过上帝视角看到了这一切,感同身受,却无能为力去改变什么。
这个过程,没有NG,没有再来一条,没有「数字先生」「数字小姐」后期配音,没有镜头剪辑合成,完全是一镜到底一气呵成,看着大段大段台词声情并茂倾泻而出,大幅度剧烈的舞台动作,人物间紧密无隙的起承转合,额头脖颈清晰滚落的汗珠,台上细微腾起的灰尘,此情此景,谈论演技甚至是对台上演员的某种亵渎。
演技是忘我,在《窝头会馆》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无我。
05
一场话剧时间有限,也就一百多分钟,每一秒都极其珍贵,要让观众能理解一个角色,接纳一个角色,觉得他真实可信,能立得住,最终可以移情到角色上,编剧导演只能用极其有限的场景、镜头和台词去塑造人物。
这时候,优劣高下通过效率得以体现,几个场景,几句简单对白,就能把人物交代清楚,观众觉得角色很具体,进而能够自行脑补完善人物背景。
在《窝头会馆》中,这种效率处处得以体现,台词展现出巨大的张力和引申意,句句落在家长里短鸡毛蒜皮,话里话外却推动着情节发展,暗示着被裹挟进时代洪流里的人物命运。
其实,无论我们观看电影、戏剧等何种文艺作品,我们都是在观摩人性,在两难境地中人物如何选择,人物性格在现实中发生何种碰撞、扭曲、冲突、改变,在此过程中,有效显现出人的本性,无论是迸发出人性光芒还是散发出丑陋。于是,我们得以看清一个人是如何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自己的成长阅历与众不同,但是当他人的变化路径呈现眼前,我们会发现,实际上很多心路历程是相似的,从人性角度看,任凭时代变迁,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并没有那么大。而这恰恰是人与人之间能够产生共情和理解的基础。
06
一旦这样的基础建立,通过他人的故事,我们得以借鉴,更好认清自己。而且,每一次,都能增进我们对人性的信心,对人的信心。用他人的酒,浇自己心中块垒,这个块垒中隐藏着我们平日里不敢正视的丑陋。
这就是我在观看完《窝头会馆》后的一些浅薄感受,也想表明好的剧本与好的演员结合在一起,蕴含着何种巨大的能量,这也是好故事与差劲故事的区别。
喊出来的永远是口号,走进人心,促使人产生行为改变的才是故事。
亲爱的读者,我想建议你,在某个空闲的时间里,抽出一个多小时,看看这部话剧,优酷上一搜就能找到。看完后,可能你的感受跟我并不相同,这就对了。回复赞 - Lv5升级版百老汇经典悬疑喜剧《迷局》于2019年3月8日至3月10日在兰心大戏院上演,授权机构:SAMUEL FRENCH INC,编剧(美):Will Osborne、Anthony Herrera,导演:王冰茹(国家一级导演),翻译:范益松,制作人:宗伟,演出总监:吴正肃;演员:陈扬、孙锋、胡明悦、祝延君、何立鸣、郭晓薇。好习惯Lv52019-03-22
导演:王冰茹,国家一级导演,文华奖实力派导演,市政协委员。
主要作品:《民生巷11号》、扬剧《花旦当家》、原创歌舞剧《沧海盐田》、心理悬疑剧《格林米德欧斯镇的谋杀案》、话剧《2005人民公敌事件》、《回家》、《402房间》、《她们》、《龙凤呈祥》、《走火入魔》、《吴健雄》,以及儿童剧《让心中充满爱》等。
作品荣誉:江苏文华奖、文华导演奖、优秀导演奖,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受邀参加德国柏林中国艺术节。
看这部话剧是因为听说是百老汇经典悬疑喜剧,所以慕名买票去看一下。该剧豆瓣历史评分5.4分,言归正传讲剧目。(观后感涉及部分剧情,请谨慎阅读!)
剧情简介:
故事讲的是在美国某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电影导演兼制片人汉密尔顿正在这里如火如荼的筹备着一部电影。他的妻子芭芭拉、电影编剧克拉科、大明星德里克也随之而来。一声枪响,德里克应声倒地。当地治安官赖洛闻讯,立即赶往调查。随着事态的发展,一场关于利欲的迷局悄然上演。
主要人物:
汉密尔顿一位好莱坞导演,为了自己的电影而伤脑筋。因为要处理挑剔的编剧以及流量明星之间的关系,而且他还酝酿着自己的计划。
芭芭拉是汉密尔顿的妻子,同时也是电影的制片人。她曾被丈夫单独留下和编剧克拉科独处,以便稳住克拉科继续编剧。
克拉科是电影的编剧,他对自己的剧本被修改非常不满。另外他不希望流量明星德里克出演主角,他心中的人选是演技派的明星。
本剧自称是百老汇经典悬疑剧的中文版,讲述了好莱坞电影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故事。揭露了娱乐圈的少数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同时资本运作干扰艺术创作的现实环境。据说这部戏在国外的原版反响一直不错,此次授权改编的中文版引进国内再次演出。
我觉得剧中反映了娱乐圈现实中的几大现象:
1. 流量明星大行其道,剧中明星德里克就是这种情况。由于人气粉丝多,所以投资方决定让其出演主角。在现实中很多演技派演员的片酬收入是没有那些演技差的流量明星高的,原因是他们粉丝数量上的差别。流量其实就是一种影响力,通过这种影响力可以转换成收入。所以网上多数看到的是流量明星们的花边新闻上了热搜而不是他们有时间学习业务,经纪公司利用他们的人气拼命压榨他们的个人价值赚钱。
追捧偶像过于疯狂的粉丝其实未必是好事,比如前段时间某综艺节目中因潘长江不认识蔡徐坤被蔡的粉丝网络暴力。虽然蔡微博上亲自出面调解,但是脑残粉依旧是不依不饶。可见网络暴力和脑残粉的危害性,当然其中部分也可能是黑粉乘机浑水摸鱼给明星泼脏水。
2. 投资方干扰编剧创作,为了利益加了不必要的剧情导致剧本修改后逻辑有问题并且戏不好看。特别是一些电视剧按集数卖,弄得像注水牛肉一样拼命掺水分凑剧情。结果给男二女二加了不少戏,导致剧情发展进度慢如蜗牛。
知名编剧汪海林曾经说过很怀念煤老板做投资人的日子,因为他们虽然出钱但不干预创作。但是后来的互联网企业虽然资金实力雄厚,但干预程度很高影响了剧本最终的质量。加上很多影视剧主演是没有演技的流量明星最后效果成了一部粉丝向作品,靠他们的粉丝以及投资方自己买的收视率等手段获得关注和收益。
这也是剧中为什么编剧克拉科反感修改自己的作品去迎合投资方和流量明星的原因,他的初衷是希望一字不改。
3. 娱乐圈内部的潜规则等黑暗现象,传说中的贵圈真乱。近日随着韩国男团BIG BANG成员胜利的一系列负面新闻持续发酵不仅引发该国娱乐圈“大地震”,同时还重创了各大娱乐公司的股价。而且涉及毒品、性贿赂、政商勾结、财阀争斗的这个事件再次引发了多年前的张紫妍事件,惊动了韩国总统再次下达指示彻查真相。
在剧中导演汉密尔顿利用自己妻子的美色去勾引编剧克拉科能留在团队中配合写作,这种主动给自己戴绿帽子用妻子做美人计的男人显然只关心利益不重感情。人一旦做人的底线都不讲,那人性也就泯灭了。
本剧故事和《电话谋杀案》类似,开始直接先交代了谋杀计划以及杀人动机。然后丢出一个悬念看故事如何发展破局,到最后谜底揭晓反转收尾结束。
其中涉及了三组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导演和妻子、导演和编剧、编剧和明星,通过剧情发展把故事中的人物关系串联了起来。
剧中后期出现查案的治安官和辅警是来调查谋杀案背后的真相,最后的反转会说明他们两人的作用。
演员表现有点舞台痕迹的浮夸,可能是为了接近美国人性格外放的感觉。音量和音色都还可以,不过拿腔拿调显得不太自然。
此次我买到的票在2楼属于俯角,还不算太偏的位置。布景设计是在一个海岛的复式房里,分为两层加一个楼梯。下层房间相当于一个客厅有扇门,还有沙发、写字台、酒吧台和一个储物室。灯光主要运用体现夜戏中的自然光效果,所以明暗对比比较明显。配乐方面没有太多,所以基本无感。
演员化妆太浓,脸化的过于发白。服装方面还是符合人物本身的身份以及性格的,整个故事中枪这个道具是关键。
我觉得本剧算悬疑喜剧感觉有点牵强,喜剧部分很尴而悬疑逻辑也不足。最后反转的内容中参与的人的行为动机感觉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充分,而查案这段戏份显得有点冗长。
故事有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我个人觉得有点逻辑不通,导演的诡计其他人怎么可能有人事先能预料呢?我只能说他们的动机可以理解,但剧情缺少关联的铺垫显得这个意外的反转很突兀。
整部戏的代入感我觉得还可以,布景灯光道具也是中规中矩。人物间的对手戏也还行,可惜剧情感觉乏善可陈有点漏洞。满分10分制我打5.5分,下一次讲电影《一条狗的回家路》。(喜欢图文并茂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好习惯吐槽的观后感)7回复13赞 - Lv5爆笑青春怀旧话剧《曾经2:曾经的曾经》于2019.01.30 - 01.31日在人民大舞台上演,1.28-1.29日上演了第一部《曾经》。本剧导演:于少虎,编剧:谢霞,演员:王佳宇、是之、张依诺(刘晓雪)、陈爰媛、郭晓雨、戴文超、刘欧楠。好习惯Lv52019-02-16
导演:于少虎,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任曾经剧社的导演。参与执导话剧《乱视佳人》豆瓣评分7.9分,执导并参与编剧话剧《曾经》豆瓣评分6.7分,自导自编话剧《曾经3:三好人生》豆瓣评分7.0分,执导并参与编剧话剧《曾经5:爸爸,哎呀!》豆瓣评分6.1分。
编剧:谢霞,网易直播《虾闯好莱坞》主播。八零后《曾经》系列编剧。参与编剧话剧《曾经》豆瓣评分6.7分,参与编剧话剧《曾经5:爸爸,哎呀!》豆瓣评分6.1分。
看这部话剧主要是因为该剧宣传是献给我们80后的怀旧话剧,所以去看一下效果如何。该剧豆瓣历史评分6.3分,言归正传讲剧目。(观后感涉及部分剧情,请谨慎阅读!)
剧情简介:
故事讲的是冰冰婚礼前夜,邀约高中好友参加聚会。陈白兔和王甲鱼这对昔日恋人十年后重新相聚,旧爱难忘。曾经笨笨的赵奇默守多年终究鼓足勇气向心中女神表白,看似最幸福的冰冰却隐藏着精神的苦楚无法释怀。
在这一个奇妙的夜晚,亲情、友情、爱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回忆与现实、纯真与无奈、十年前后的故事交替上演,让人唏嘘感慨。曾经的虽然留在了曾经,但我们还可以在曾经中寻找力量。寻找那种单纯却一往无前的力量……
主要人物:
王甲鱼高中时期是班上的皮大王,学习成绩非常差。平时带着同学赵奇到处惹是生非,表白同学冰冰被拒后逐渐爱上了同学陈白兔。
陈白兔高中时期是班上的学习尖子,她和冰冰关系不错。在冰冰婚礼前夕的聚会上初恋王甲鱼再次出现,勾起了两个人的爱情回忆。
赵奇在高中时期就暗恋陈白兔,他和王甲鱼关系不错。在聚会时表白陈白兔希望能成为恋人,但是出现的王甲鱼打乱了计划。
这部话剧是80后怀旧《曾经》系列故事的第二部,系列一共有四部。导演称因为4这个数字和曾经连在一起听起来不吉利,所以剧目名称直接就从3跳到了5。几部故事分别是讲初中、高中、大学、父子亲情(穿越题材)人物间的故事,主人公名字没改但是故事稍有不同。
这次我买到的票在第一排靠边,虽然不是当中但看得还是很清楚的。当天来的观众好像不少,估计像我这样的80后应该居多。舞台布景设计的比较简单,几个方块组合分割出空间感。并没有专属的房间或者门的样子,整体非具象比较简约。道具用的也很有代表性,灯光根据故事发展以及场景做了相应的追光和明暗调节。
本剧的配乐挑了许多以前怀旧、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比如小虎队、无印良品等那个时代一些当红歌手的作品。一下子仿佛就把人拉到了以前的岁月里,使得故事的时代感更强。
本剧的故事主要是讲王甲鱼、陈白兔、赵奇、冰冰这四人的感情纠葛,主人公现在与高中学生时期来回穿插中服装造型换得很快。其中女学霸陈白兔与男学渣王甲鱼的爱情为主线,副线是冰冰暗恋赵奇和赵奇暗恋陈白兔。
故事中除了校园爱情还包含了80后的一些集体回忆,比如动物世界节目、老式的游戏机、那个时代常见的品牌饮料等一些时代元素。难看的校服就不谈了,貌似这么多年没有进步过。还有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校园霸凌、单亲家庭、下岗再就业等现象。
本剧以喜剧为基调,爱情与怀旧为主题。剧中王甲鱼和赵奇的戏份相对较多,给女演员设计的戏份相对较少。在情感上体现了陈白兔内心的纠结与矛盾,男主王甲鱼则积极主动希望再续前缘。
悬念在于初恋分手的两人是否能够破镜重圆,而意外因素在于王甲鱼高中时代的好兄弟赵奇加入了竞争陈白兔,他的真情流露是否会影响陈白兔的选择。冰冰表白赵奇这块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对故事影响不大。
故事中展现了这几个人物的亲情、友情、爱情的经历,王甲鱼包办了大部分搞笑的点。本剧加入了大量沪语的台词以增强喜剧效果,对于上海本土观众来讲可能很有亲和力。不过由于没有字幕翻译,我估计不懂沪语的观众可能get不到那些搞笑的点在哪里。我觉得沪语台词部分主要是用于突出主人公的情绪和性格特点,并非刻意恶俗。
由于王甲鱼的人设关系,其气质会带点流里流气。因此整个故事中他的笑点夹着一些市井俗气的部分,所以不建议家长带孩子去看。
扮演王甲鱼的演员表演时非常放得开,在剧中他大幅度的肢体表现生动诠释了男主的性格特点。扮演赵奇的演员把男二有点怂且重感情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扮演王甲鱼父亲的演员表现的也不错。
其他演员都表现中规中矩非常卖力,演出结束后演员们还扔了麦丽素给台下观众以示感谢。整部戏看下来我觉得感人的、搞笑的桥段都有,不过三俗的部分还需要注意改进。为了幽默接地气不一定要把格调往低幼方向靠,这确实也考验编剧的智慧。
故事里的爱情很纯粹,可惜初恋一般都不成功居多。经过漫长的岁月后很多人和事都变了,无法再回到从前的样子。我们更多的是对青春回忆的缅怀,包含其中的一些美好与遗憾。并非所有遗憾都能避免,同样并非爱过错过还能重头来过。
剧中真挚懵懂的爱情以及父爱如山的感情都戏剧化的呈现了出来,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实际上只是铺垫。我觉得故事最终就是想表达没有什么过不去,只有回不去。很多人既想靠婚姻获得更多资源改善生活,又想追求真正的感情。殊不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天下哪有便宜都让你一人占的道理。在物欲横流的世界真情显得更可贵,不沾染物质的爱情特别令人羡慕。
通过本剧除了让我们回忆往昔外,也可以提醒现在的年轻人要珍惜身边爱你的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希望大家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少留遗憾。满分10分制我打6.5分,下一次讲电影《来电狂想》。(喜欢看图文并茂版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我的微信个人公众号:好习惯吐槽的观后感)回复4赞 - Lv4“为了曾经的失去,呼唤永久的珍惜。”转角遇到抢劫的Lv42023-05-16
——题记
【前言】
时间的步履优缓却永不停息,将或轻或重的足迹印刻在世间,引领着世事万物走向未知的结局。时间的永不返顾,让人类认识到逝去的可怕与悲伤,也因为结局的未知,而给了后人以希望。
在时间这条单向无限延伸的线上,曾有多少闪光已经湮灭于荒茫过往,又有多少璀璨正在闪烁?惟愿凝聚起浩渺世间的光亮,能为人类照亮黑暗迷雾中的前路。
已经逝去的永难挽回,再多叹息也于事无补。即使力量薄弱,即使收效甚微,那些许的看似无用的努力,也是必要的,是值得人们付出的,因为一种执着的信念,终有一天能换来多数人的觉醒。
【背景】
历时四年构思,由佟睿睿编导,朱洁静、王佳俊领衔,上海歌舞团演出的舞剧《朱鹮》于2014年首演。经过国内巡演,日本巡演,舞剧《朱鹮》再次飞临国内各城市,将一段凄美壮丽的传奇、一段发人深省的历史展现在世人面前。
2016年11月16日晚,我与家人好友一同前往湖南大剧院观看了这部舞剧。家人问及朱鹮是否具有迁徙的特性,查证之后发现,朱鹮是留鸟,在其生活世代中并没有进行迁移,所以朱鹮一生中基本上只生活在一个地方。
朱鹮其鸟,被誉为“东方宝石”,曾一度濒临灭绝。
一种历史渊源久远的生物,在经历了漫长的时光变迁之后,却险些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灭绝,虽说物尽天择、适者生存,但是这只适用于自然界的正常发展。人类科技于近代的爆发,以一种极不寻常的姿态强势介入到自然当中,这种变化太过剧烈,势必对自然界中的其它生物造成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朱鹮这种不进行迁徙的鸟类而言,由于其适应性较弱,一旦长期居留的环境遭到破坏,就将遭遇灭顶之灾。
我们已经经历了太多失去,所幸,朱鹮失而复得给予了人类希望,当然更多的是思考,人类不是地球上仅有的生物,也不是唯一的主宰,究竟怎样的发展才能保护好共同的环境与其它生物呢?
【梗概】
相较于其它舞剧的段落设计,舞剧《朱鹮》简单地分为一、二幕,但是依然完美地呈现出了故事发展所需的起承转合四部。
短短的序幕,隐藏在纱幕之后,一片羽毛从天而降,落在一个人手中,更深的背景之后,是纤长曼妙的朱鹮的背影。深沉的弦乐与粗犷的尺八奏响的是来自远古的灵性之音,在遥不可及的古老时光里,所有生物皆源于天赐的祝福。
ACT - I
随后,轻柔的打击乐伴随弦乐的起伏,尺八不时点缀其中,舞者和着轻快的节点用拙朴的舞姿表现着古代人们劳作生活的场景,简单自足又怡然自乐,山清水秀间,一幅轻灵祥和的画卷慢慢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夜幕低垂,当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到各自家中,世间迎来了浅粉色的精灵,六位舞者身着纱裙,轻柔地舒展着翅膀,盘旋来到。
鹮仙,舞剧如是设定。
而最美的鹮仙,也随着轻柔的黑管、清脆的竖琴、空灵的女声款款降临。
七位舞者时而振翅,时而比肩,像是在低空盘桓寻觅着一片栖息之地。而当她们褪下羽衣——朱鹮现世。轻轻立着的脚尖如同在水面点出一串涟漪,修长的手臂柔若无骨,灵动的身体在每一次舒展与拧倾间定格成朱鹮秀丽的身影。不经意间头颈的摆动,一个个轻捷的跳跃,舞者的每一个舞姿每一段动律都透着生命的鲜活与造物的壮丽。
三拍子的交响乐适时地承接起鹮仙轻灵柔美的舞姿,每一个身姿的闪转与细微的颤动也随着旋律翩翩摇曳,恍如幻梦。
年轻的樵夫拾起鹮仙的羽衣,四目相对,一次相望宛若千年厮守。鹮仙的眼中透露着好奇与友善,而樵夫的眼里更是满满的惊喜与赞叹。仿佛是没有任何隔阂与阻碍的交流,蕴藏在樵夫与鹮仙每一次眼神交汇与依依恋恋当中的,是人与自然之间最纯粹也是最崇高的尊重与爱恋。
舞剧的主旋律由琵琶和尺八引入,又在黑管和弦乐的延伸中溢满柔情。当鹮仙漫步时,樵夫紧紧追随,当鹮仙作势飞起,樵夫又承载着那仿若无骨的纤柔。每一次脚步跟随,每一次闪转腾飞,每一次紧紧相拥,每一次若即若离,都闪耀着纯洁的光辉,象征着人与自然千年和谐的美丽希冀。
黑管响起在静谧的空间,一串又一串如水晶般晶莹剔透的电子合成音伴着女声的吟咏,一列朱鹮来到了轻雾弥漫的湖畔,无论是临水的梳理,还是三五成群的聚合,又或者是此起彼伏的嬉戏,无不在空间中荡漾开清浅的浪漫。舞者们身姿挺拔、脚步稳健,却在每一个摆头和扬臂中透出让人怜爱的娇弱之感。
此时樵夫见到这一群朱鹮,更是欣喜,浅粉色的精灵从他眼前掠过,让他目不暇接,仿佛全身心都沉醉在这群造物精灵的美丽梦幻中一般。弦乐与竹笛交相辉映,在清脆连串的电子合成器和钢琴高音中,几只朱鹮飞了出来,在愈加欢乐的乐段中灵巧地跳跃着、盘旋着,其中还有一只小朱鹮,更是充满让人怜爱的天真,那是生于自然,又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随性与无畏。
随着主旋律再度响起,一队樵夫每人托着一只朱鹮再现了之前的双人舞段落,在山明水秀间,像是人与自然永久和谐的希冀历经时光依然熠熠发光。二胡引领着弦乐盘桓而上,竹笛在打击乐的陪伴下震撼人心,朴实的人类与纤柔的精灵在遥远的过去里相遇,在漫长的时间里相伴,如此自然地相随相依。
是啊,生命本无贵贱,自然素来如此!
最后,樵夫在树下沉沉睡去,鹮仙披上羽衣将一片羽毛留在樵夫怀中,在尺八的呜咽声中不舍地飞旋着离开。樵夫梦着了什么,梦醒后是什么在等待,谁也无从知晓,也许是云雾深处翩飞依旧的粉色惊情,也许已是一千年后,物是人非……
ACT - II
冷冽的钢琴的单音持续响起,昏暗的空间中显现出模糊的建筑物轮廓,世间仿佛失去了色彩,只剩下黑白灰。人们快节奏地跑跳,冷漠地穿行,不时环抱双臂遮住口鼻。
在深沉的弦乐与凝重的铜管乐中,呈现出梦醒后的千年,世界成了一个没有任何温情的石头森林,人们禁锢在黑白灰线条的局促空间里,远离了自然。
蓦地,从天空中飘来了一片羽毛,在一束孤独的灯光中闪耀,却仿佛随时都会被周围的浑浊黑暗吞噬掉一般。人们围上去,轻轻地把它托起来,像是要托起一个遥远的梦,但是那梦也沾染了世间的沉重,每一次短暂的托起,也改变不了最终触地破灭的命运。
这时,一位年轻的记者出现了,看着目光所及处的晦暗与衰颓,满满都是痛心,他用手中的照相机拍下眼前的一幕幕,直到他看到了那片羽毛,像是看到了来自时空彼端的呼唤,又像是一份等待盼望了千年的牵系。可是这呼唤太模糊,牵系太微弱,谁也不知道那片羽毛背后蕴含着什么生灵最后的呐喊与悲鸣。
记者又追随着什么去了另一个地方,黑色的人们伫立在舞台上,沉重的打击乐和弦乐绵延铺展。随着竖琴轻轻地响起,一只朱鹮出现了,是最美的鹮仙,但那又不是记忆中的朱鹮,她浅粉色的羽衣上沾染了阴翳,修长的肢体变得不再舒展,每一个脚步都变得怯怯,每一次呼吸都无比痛苦,曾经山水间轻盈活泼的精灵,在这石头森林中也被晦暗的迷雾禁锢了双翼。
鹮仙仿佛再也承受不住这世界的阴霾,跌落在地。那位年轻的记者见状,赶忙上前扶起鹮仙,但是那曾经友善而无畏的精灵却在记者的手中瑟缩无比,却又像被他身上的什么力量吸引着一般,直到记者掏出那片洁白的羽毛,那是传承了千年的和谐希冀,也是绵延了千年的情意信物。
黑色的力量再度涌起,像是要彻底摧毁掉鹮仙一般,记者奋力保护着那柔弱的身躯,要带着她回到故乡,回到那个遥远记忆中的梦幻之境。然而随着路途的延伸,目所及处只剩下荒芜与衰败,阴云笼罩着毫无生机的大地,仿佛鹮仙每一次前进都距离绝望更近一些。压抑的铜管乐与空灵的女声合奏着仿若末路一般的乐章。仍是由琵琶引领的主旋律变奏,却在层进式的弦乐中更显悲壮,那是大地的悲歌,那是生灵的哀叹,是自然走到绝处的最后的呐喊。
在遥远的约定之地,阴冷的黑暗中,最后一群朱鹮跳起了终末的舞。曾经翠绿的山峦早已蒙上了烟尘,清明的湖水也流干了最后一滴眼泪,葱茏的树木空留虬曲的枝干刺向晦暗的天空。朱鹮们茫然地奔走,无助地挣扎,无论怎样扇动翅膀,无论怎样跳跃奔跑,却依然无法逃离这片黑暗的绝望,重重的定音鼓敲出末路一般的阶梯,弦乐与竖琴的震颤,管乐与女声的尖啸,最终也都归于寂静……
回到了约定之地的鹮仙与记者只见到破败的故乡和遍野毫无生气的身影,这时一只小朱鹮颤抖着走向他们,每一步都耗尽心力般,在生命逝去的最后一刻倒在了记者怀中。那逝去的身形轻盈得像一片雪花,却如同一个世界在面前崩塌。鹮仙扑上去,发出无声却是尖利悲恸得叫人心碎的呐喊……
沉郁的大提琴宛如泣诉,弓弦的拉扯带来的钝痛仿佛永远也无法消解。冷月孤光中,黑色的树影张开不祥的枝干,像是要攫取世间所有的美好与活力,鹮仙沐在这凄冷的光下,环顾着再无生气的故乡,似乎看到了生命的终点,再轻盈的脚步也踏不出清波中的涟漪,再温和的飞旋也扬不起微风中的花粉,她颤抖的翅膀无力地扇动着,柔弱的身躯反复地折叠着。大提琴的悲歌随着弦乐与打击乐的上扬,终于迎来最痛彻人心的急停,而鹮仙也在不断的旋转中骤然倒地……
黑暗中响起大提琴沉重的单音,伴着打击乐稳定的节奏,像是时间与历史的审判,曾经鲜活灵动的朱鹮,已然成为了玻璃柜里冰冷的标本展示——这不是对朱鹮的审判,而是对人类的审判!
流畅的钢琴如时间的流一般,带来了新生的气息,却永远也带不走刻骨铭心的悲伤。一群学生在博物馆里参观朱鹮的标本,却只能凭解说与想象来还原彼时的蓝天与瑞鸟。一位老人也来到了博物馆,他手中拿着一片洁白的羽毛,像看望亲人一般地拂过每一个朱鹮的玻璃柜,直到看到展馆中央挺拔秀丽的纤长身影。
老人颤抖着凑上前去细细端详,将手中的羽毛放在身影之上,一瞬间光怪陆离,一瞬间亦幻亦真,从时空的彼端传来尺八的灵性之音,唤醒了沉睡千年的记忆,也唤醒了浅粉色的精灵。
老人与鹮仙如初遇般对视,凝望中又似已相守千年,那双眼眸在长久的时光里刻下了太多陌生的伤痕,却依然熟悉得叫人恨不能融化其中。鹮仙怯怯地迈开步子,老人紧紧相随,鹮仙作势飞起,老人又承载着那脆弱莹洁的肌骨,每一次脚步跟随,每一次闪转腾飞,每一次紧紧相拥,每一次若即若离,都铭刻着遥远却鲜活的记忆,那记忆要多柔情有多柔情,要多深刻有多深刻,要多曲折又有多曲折。
琵琶与尺八引领的主旋律再度唤回了曾经的美好,青空之下,浅粉色的精灵纷飞跳跃。在恢弘的交响乐中,一队现代人每人托着一只朱鹮重现了千年之前的双人舞段落,在山明水秀间,人与自然永久和谐的希冀依然不曾湮灭。
二胡引领着弦乐盘桓而上,竹笛在打击乐的陪伴下震撼人心,鹮仙将羽毛还给老人,也失却了生机,再次成为一尊挺拔的标本。也许眼前的一切都是梦境吧!但是现代人与朱鹮的再次相遇却不是梦境,人们与这失而复得的精灵在渐复清明的天空下相伴,希望能在未来更长远的时间里相随相依!
老人手捧着羽毛,如是希望着……
那也一定是人类、生灵与自然共同的希望!
【舞剧】
除了好的情节和主题,一部舞剧的成功也离不开舞蹈的编创。
在现场观看的时候,我就与朋友提及,朱鹮群舞的部分里有很多汉唐古典舞的动作,比如一些动作动律的发力点在胯部,还有担山、踏歌、并翅、长虹等手形,没有任何精细、匠气的舞姿,却显得大巧若拙。
总编导佟睿睿融合身韵派与汉唐派的风格、动作进行剧目编创,从《绿带当风》、《水月洛神》等作品的成功中,可见其功力。而作为编舞的何滔也是曾跟随孙颖老师进行过汉唐古典舞研究的。
在朱鹮舞蹈的编排中,如何建立在既有舞蹈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再创造,又要保留朱鹮本身的体态来进行相关拟态的表现,这该是舞剧的最大难点。以鸟类生物为主题的舞剧作品,《朱鹮》不是第一部,也不会是最后一部,但是如何做到脱离“人造朱鹮”舞姿,编创出独具特色也是最自然而然朱鹮特征的动作,这正是舞剧筹划四年、多次采风、历经编导演员反复推敲的结果。另外我个人觉得中国舞剧对外国舞剧的一大优势在于,除了开绷直立,中国舞还讲究拧倾圆曲。在这部舞剧中,许多舞姿都体现了舞者身体极强的可塑性。
主演朱洁静曾在采访中说,很多舞段的动作不断地编出来,不断地学习试跳,再不断地被推翻,最终确定朱鹮的肢体语言应该是小幅度的、体现关节灵活性的动作。这就是舞剧中每一个朱鹮演员从头颈、肩肘腕指尖、躯干各处直到脚背半脚尖都需要细心关注的部分。
也有朋友问我这部舞剧是算古典舞剧还是其它类型的舞剧,我觉得不能简单地一言以蔽之,舞剧当中融合了古典舞的表达手法,也有现代舞的编舞技法,有针对朱鹮进行拟态的形体展示,有些舞蹈段落层次的设计以及一些队形的变换又有着古典芭蕾场面的变体,可以说这是一部囊括了多种舞蹈风格却在审美基调达到惊人统一的舞剧,要下定义着实困难。
也许我会称之为中国舞剧吧!
东方的文化讲究留白与想象,舞剧《朱鹮》的场景设计亦然。
纵观全剧的舞台设计,除了朱鹮栖息的树的模型,几乎没有任何具象性的舞台道具,无论是远古时期通过纱幕营造的混沌之感,农耕时期云雾山水带来的超然之感,还是现代社会渲染污染与楼宇的极具印象派风格的背景,几乎把舞台设计做到了极简的地步。
但是极简也不是一味地简陋,而是建立在具体场景基础上的删改以及简化,忽略一切细节,直到留下最根本的主体,寥寥数笔,引人回味。
而朱鹮的服装,看似简单的浅粉色纱裙,实际上在前后裙摆的长度上做了文章,蓬松轻软的纱配合舞者塌腰挺胸的体态,恰恰就是朱鹮娴静地站在水边的景象。衣服上缀嵌的珠花,毫不张扬,却能让观众看来,具有光暗变幻的效果。舞者脚下的舞鞋,只有前半截是红色,更是真实的取材,还原了朱鹮本体的形态特征。
到了第二幕,为了表现现代环境中为污染所害的朱鹮,服装又由浅粉色改为了深浅灰色渐变,舞者的头饰上也增添了灰白,从各个细节凸显了朱鹮的受害状。
说到音乐,则不得不提到与佟导合作多次的作曲家郭思达。
网上能找到的郭思达的资料和作品不多,但是从履历介绍中可以看到是科班出身并且担任过很多大型表演作曲的年轻作曲家。一曲《点绛唇》已经令我倾倒,而在《朱鹮》当中的配乐更是让我难忘。
看完舞剧之后,我找了网上的剪辑段落来回味舞蹈和音乐,无论是引言和朱鹮之死时给人以表示警示的大提琴段落,朱鹮群舞时轻灵浪漫的三拍子旋律,表达环境破坏时以悲壮的交响乐演绎的主旋律变奏,还是溢满柔情的双人舞主旋律,从配器的丰富,段落的起伏,层次的分明乃至旋律的优美各方面来说,音乐都是舞剧成功不可或缺的一大部分。
从听感上来说,作曲家在舞剧中展现了多风格、多乐器的完美交融,并不拘泥于单一的元素,而是依照舞剧的整体基调和走向,灵活地将尺八、竹笛、琵琶、二胡等东方乐器与西方的交响乐结合起来,同时还适时地加入电子合成器来作为点缀。
作为双人舞段落的主旋律,在舞剧中多次响起,每每琵琶柔婉的音符蹦出来,总有尺八大气相随,几经辗转终于在宏大的交响乐中迎来了催泪的高潮。
记得依稀听过这么一种论点:如果想让旋律倾向于低迷与忧伤,只要每个乐句或者乐段向高音发展之后,再落回原点甚至更低的音符就可以了。细细一想,《朱鹮》主旋律乐段的乐句也恰好符合这样的发展,以高音开始的乐句,略加回旋,然后落到低音处,每一次喷薄而出的情感最终都随着旋律的起伏盘绕落到低处,也让听众的心绪不由得跟着一次次地上扬、低落、再上扬、再低落。
其实有时候对音乐的感受并不能完全从客观物质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毕竟人的主观意识的运作原理至今是个谜,但是人对于美好的向往与追求,对于失去的惋惜与失落,这些情感都是共通的。
当编导把心中的感动编成舞,作曲家把心中的感动谱成曲,舞者们把心中的感动用肢体表现出来,而这一切的一切藉由方寸舞台展现出来,恰好被观众们感知,而且观众们也为之感动,那散落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里来自不同人的心念,就在演出的这一刻、这个地点汇聚了起来,铭刻成了所有人共同的美好回忆!
【感受】
仅看了一遍舞剧后,只能凭借记忆和视频片段来复原对全剧的完整印象,写到这儿已经感觉身体被掏空了,但是还有些很细碎的东西想要交待一下。
在观看舞剧的前后都和不少朋友进行过交流,其实我对《朱鹮》的最初印象是略带负面的,原因在于有个朋友看了北京首演之后说太安静太平淡,看起来有点无聊。这也就导致2015年首次全国巡演时我压根就没有关注这部舞剧。
后来身边又有不少朋友看了,加上网络媒体的大肆宣传,以及日本行的大获成功,才让我决定摒弃过往印象重新审视这部舞剧。
有个朋友说《朱鹮》是佟睿睿为朱洁静量身打造的舞剧,我觉得这话也不为过,从身体条件、基本功、表现力等各个方面来说,个子高挑纤瘦的朱洁静的确是鹮仙的不二人选。
朱洁静可以说是《朱鹮》票房强大的号召力,以至于观剧时我不由得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我知道朱洁静一定会出现,那么她没出现的一切表演所进行的铺垫和等待都是值得的。当朱洁静出现之后,舞台上的其他光芒都变得黯淡了,只有她身上闪着让人移不开眼睛的美!但是你又不能说其它段落不美,或者让人不想看,甚至会让人因为期待,更加愿意看其它的段落。
在基本功和技术相差不悬殊的情况下,舞者对自己身体的认知、把握,对舞蹈动作细节的处理,一些极细微的地方,就能成为观众瞩目点的决定性因素。很多时候我在反复看视频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被朱洁静绷到极致的脚背和肩肘腕指尖的小细节所吸引,而且每次看到都禁不住地赞叹。
而说到这出舞剧的整体构思和编排,其实也是挺有心机的吧,朋友说佟睿睿就是知道怎么表现美,怎么去撩动人心中最易感的那根弦。甚至于双人舞段落和主旋律的反复出现,都是在不断加深人们对舞剧的印象,最后谢幕更是让所有观众大饱耳福,将舞剧最美的乐段听个够本。
这部舞剧表面上是立足于现实,反映环境污染导致朱鹮险些灭绝的题材,但是却采用了传奇的方式来进行演绎,用最通俗的方式来描述故事梗概就是——
朱鹮仙女爱上了樵夫,但不能在一起,于是以一片羽毛作为转世的信物。千年后朱鹮遭遇灭顶之灾,樵夫转世为记者,因为羽毛再度遇见鹮仙,但是却迎来了朱鹮灭绝、鹮仙死去的悲惨结局。几十年后,已成老人的记者来到博物馆,看到变成标本的鹮仙,将羽毛还给鹮仙,换来了短暂的重逢——这一段也可能只是老人的臆想和梦境,最后鹮仙退还羽毛变回标本,但是人类与朱鹮再度和谐地共舞在同一片蓝天下。
这其实是古代传说里最常见的神女思凡的桥段,也是穿越了千年时光依然不能在一起的悲剧,但是因为模糊了梦境、传说与现实的界线,使得人们也能够忽略掉一切具象性的特征,而是单纯地由抽象性的角度来感受舞剧带来的一切体认。所以在最后一幕的时候,观众会觉得人鹮共舞、世界清明,太美好了,但是为什么还是会不住地流泪呢?因为千年之后的老人最终还是失去了他的鹮仙啊!
有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特别具体的情节描述和特定的人物形象,一个意象所代表的角度或者清晰与否也是因人而异。有的人以世间大爱的角度来看这部舞剧,那么结局就是圆满的;有的人以老人和鹮仙的爱情故事来看这部舞剧,那么结局就是一个让人永远都不能释怀的悲剧。
【后记】
看完舞剧之后特别想二刷,无奈找不到合适的时间地点场次,只能等待再次巡演或发售DVD,我也特别希望全剧配乐能出专辑。
从看完舞剧到舞评完成,过去整整一个月,有拖延症因素,也受仅看一遍印象不够完善的影响。当时在准备写之前,标题构思了很久,最终定为——
千山万径唤朱颜。
我希望传达的是一种宏大的苍凉之感,一种在苍茫中闪现的极细弱的美好,仿佛随时会被吞噬掉一般。那一抹朱色就藏在某处,可是需要我们踏遍千山去寻觅,去守护,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停止追寻的脚步。
也许一失却,就是千年的错过,或者永远的失去……回复赞 - Lv2《窝头会馆》是由国内知名的影视编剧刘恒编剧,由林兆华导演的一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的话剧。讲述了北平城中的一家小院“窝头会馆”中四户人家的悲欢离合、希望与绝望。虽然整部剧的语言风格充满着北京风味、轻松愉快、雅俗共赏,但是在内容上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有人说,这是另一本《茶馆》。作为献礼剧,这两部戏剧共同营造了不同的充满京味儿的、不可避免地走向新中国的老北平。但是我认为其中的北平人因为阶级差异而观念也差别甚大。《茶馆》里王立发所见的各位“爷”,他们是意气风发地认可北平、热爱北平,甘愿为了留在北平的生活而忍气吞声。《窝头会馆》里的几户人家却都认可苑江淼所说, “烂透了”。翠兰投向弥勒佛,穆蓉转向基督耶稣,苑国钟捧关老爷,古月宗作为前朝举人还在迷信老黄历。他们之间联系在一起的是共同的信仰——钱。而年轻人和各个时代一样,激进地反对过去,叛逆父母,他们中有人仍相信国民政府,更多的已经信奉了马克思。年轻人了解知识,懂得政治,看似比旧时代的父母更坚定地找到了信仰,找到的了治国良方,但是其实连自保都不能。最终他们被上一代人信奉并践行的“仁义”征服了。乱世里哪一种信仰更高明,高下立见。铲屎官花花Lv22023-05-12
一. 混乱的信仰——心理安慰
《窝头会馆》中聚集了各色各样的人物,在乱世里他们如同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抓住了自己的信仰。小院中住着四户人家——翠兰一家以及他们的女儿一家、穆蓉一家、古月宗以及房主苑国钟和他的儿子苑江淼。虽然四户人家基本上都属于底层人群,却有不同的来源。翠兰和苑国钟只是普通百姓,有更为艰难的过去:翠兰为了女儿做过暗门子,苑国钟抱着童子痨的儿子在街里走投无路。穆蓉曾经是位大格格,玉浦是一个识字的正骨医师,他们要比院子里的其他人更有文化——也更自私。古月宗是前朝举人——虽然是买来的。苑江淼曾经读书,因病休学。不同的来源和经历决定了他们不同的信仰,投向不同的心理安慰。当然这样的安慰也是作者塑造的笑料之一。
旧社会里女人本该是柔弱的被主导的,但这个院子里的几家做主的都是女人——虽然苑国钟劝翠兰和穆蓉,“把掐架的事情都留给公的。”,但一谈到房租,却又只能同两个管钱的女人要。也许这是她们需要去抓信住仰的原因。开场吵的第一架,“哈利路亚”和“阿弥陀佛”的碰撞使人发笑。在第二场里面相互揭短的吵架里,她们更是将相信的神像、佛像都搬出来放在了自家的门框上,连苑国钟也请关老爷前来“凉快”“凉快”。翠兰说弥勒佛自在、高兴——“我们这光肚子就顶他们那全身的肉呢”、 “就坐在这笑话他们”。翠兰接受自己的过去,只干,代表着一种乐观精神,她不信奉苦难,也不相信得救。而对门穆蓉家门口,挂着一尊受难的耶稣。翠兰说耶稣干瘦、愁眉苦脸,但穆蓉因“摩西带领众人出埃及”而流泪。大格格有一些满清贵族的遗风,被西方文化征服的文化。但是耶稣教导信众爱邻人,却被穆蓉完完全全地忽视。《圣经》中有一个故事:当众人指责妓女的时候,他说只有无罪之人有权力批评妓女,于是众人皆无言。在窝头会馆里,当过暗门子的翠兰,却反反复复被穆蓉拿出来讽刺。更加讽刺的是穆蓉在这样的方面也不是完全干干净净的。而弥勒佛这边,佛不在乎一切,我想也不会愿意按翠兰的意愿,“坐在这里笑话他们”。
第二幕里关老爷也被请出来“凉快凉快”,看着苑国钟催收房费。田翠兰让苑江淼搭伙吃饭、赔了苑国钟的树钱,却仍然给掏出了房费。而这个月穆蓉家声称缺钱只送给了两贴膏药。两家做法中看起来似乎是翠兰的人品更胜一筹,但是作者又不断地在整个剧里进行揭发。翠兰和苑国钟一起睡觉,穆蓉因此揭发她是一个“托儿”;穆蓉和玉浦处于经济困境,但是翠兰又说他们家发霉的药不耽误卖钱。当着关老爷的面,苑国钟依然收不全房费,我们也没法从一家之言的戏剧截面里判断哪一家是善人,好像作者也在拒绝我们进行一次价值观的判断。苑国钟面对着这样“无能”的关老爷,知道求神无门。他只能无奈地在寒风里打趣冻着的三位塑像,“他们两位光着的没冻着,我这关老爷穿着盔甲戴着头盔倒冻着了”“他都给我一刀了,不冻着他冻着谁?”。迷信封建的“前朝举人”古月宗,回答“最喜欢的皇上是哪位”,他将清朝的几位皇帝的名字打趣了个遍,到头来最喜爱却是他的那些蛐蛐皇帝。他为自己七十三备下的一口棺材,甚至常常躺在里面,但最终睡到这个棺材的却是不信这些的苑国钟。在作者的笔法下,他们选择的信仰甚至对于他们自己都是无用的、可笑的,是戏谑的。信仰没有让他们得救,没有让他们获得平静,只是他们逃避生活的一处精神靠山。
二. 坚定的信仰——钱
钱可以说是这个戏剧里人物关系的基础网络。古月宗和苑国钟是卖家和买主的关系;翠兰一家和穆蓉一家与苑国钟是租客与房主的关系;肖启山每次出现总要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从我记事起,你念叨着就是钱钱钱。”钱也是苑国钟和苑江淼父子二人的主要矛盾——是《窝头会馆》的慢慢剥出的一个陈年秘密——苑国钟的买宅院的钱到底是哪里来的?苑江淼恨他催邻里要房前、恨他攥着同学们给他捐的钱不放手、恨他从共产党员处不知道用什么手段获得的三百二十块大洋。这是在新人眼中的旧人——信仰一栏得填钱的那一种人。但是翠兰又对苑江淼说,“不该怪你爸,这街上是个人就这德行。”确实如此,出现的配角们——牛大粪,因为在主顾的茅房如厕被扣掉三个月工资;肖鹏达,就是因为偷轮胎换钱而进了监狱,拿着抢指着父亲抢金条。君子不爱财,但是对于他们这些生活者,缺钱是最大的生活困境。拼命攥住手里的钱是他们性格里的真实的塑造。
而与苑国钟等人拼命抓钱相照应的是苑江淼同周子萍一代人。苑江淼生气地向着父亲喊道,“我宁可不要你们这钱。”“您把钱还给同学们!世界上不是只有您一个人等着用钱!”“我怕这钱沾上了您的手就不干净了。”苑江淼将无处抒发的政治理想和热情一股脑地发泄在了父亲的头上。
在他们对于钱的信仰上,作者是寄予了充分的同情的。同情为了钱去做“暗门子”的翠兰,同情苑国钟为了儿子攒钱反而因此遭到儿子的耳光——而他也确实私自动用了无人认领的共产党员的钱。他们获得同情不是因为他们被冤枉——在这个院子里的人都不清白,但是他们被生活所迫,观众无权予以指责。
三. 政治的信仰——光明理想
政治理想看似是比迷信宗教和渴望金钱一个更高级的一种信仰,因为他们掌握在新一代的手里。
而三民主义也曾经掌握在新一代的手里,如今已经被人忘记。把三民主义改为三官主义,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官国。这样的玩笑在现在就没有现实照应了吗?官本位改变了吗?在场观众的笑声里,透露着了然。
国民党的政治信仰已经被糟蹋透了。官员散尽,剩下如肖启山这样的一些人,正在尽自己最后的力量捞到最多的好处,即使是“黎明”前的一晚。 当肖启山拿出入党申请表给他们填,院里的人都知道,加入国民党就是为他们陪葬。肖鹏达曾经为国民党背过一次锅,不想再成为他们的替罪羊。 但是反面人物肖家父子的形象在这个戏剧中有是那样强劲和主动,前两幕里他们是获益者,他们拥有手枪、拥有权力——最后一幕却用手枪谋杀了自己的权力,父子相残——也是为了钱。
共产党的形象在本剧里是最为柔弱的,即使邻居间频频传来共产党军队攻城略地和罢工、游行的消息。听起来运动好像声势浩大,但是本剧的两个信奉共产党的人,也可以说是代表——一个是柔弱的小姑娘周子萍,另一个是从小病弱等死的革命者苑江淼。他们的行动对于政治时局看起来那么无力。革命的宣传单不仅没有发挥出先进的作用,反而成为导致苑国钟丧命的罪魁祸首。更多的他们是一个受到群众保护的角色:苑江淼被父亲拦在身后,周子萍躲在母亲怀里。正因为剥去了革命者的激情,本剧一定程度上是去除了阶级进行叙述的,将人还原为人。
这样的两种对照里,我想拥有政治理想社会就因此而进步吗?《乌合之众》里对于社会有一种看法,“一个民族,根本没有能力真正地改变自己的制度,以暴力革命为代价,他当然可以该改变这些制度的名称,但本质不会有丝毫改变。”我觉得《窝头会馆》里无疑验证了这种说法。会馆里的几户人家是这个民族最为广大的基础,他们从未因为暴力革命成功或失败的消息而期盼而憧憬而忧虑而奋斗。他们在生活寻找荒唐的安慰,能逃则逃,能躲则躲。周玉浦问,信仰这一栏,我填悬壶济世合适吗?这是一句笑料。对于信仰这一栏该填什么,他们没有概念,悬壶济世?钱?总之不会想到答案是三民主义,或是马克思主义——只是名字而已。小斗子的师父无论什么战争来征兵、什么党光临都要抽羊角风。我相信他们无论何时都一样。在免除税赋的情况下,他们也可以不情愿地填上没落的国民党的入党申请书。民众的思想基础没有变化,第二天的黎明也就不会与前一天的有什么不同。把政治理想作为武器的年轻人,本质上与信仰各种宗教的父母没有不同——因为他们找不到真正的敌人在哪里。以甘做牺牲品的热情,麻痹生活。
四. 作为人的信仰——善的光辉
《窝头会馆》一剧三幕中抽丝剥茧的展示出了一个底层人民的最深沉的信仰——仁义、善。这是本剧升华之处所在。本剧贯穿着一个秘密——苑国钟买宅院的钱到底是哪儿来的?答案里展现了善也展现了恶,展现颠覆,也展现悲悯。混乱的信仰对于他们是无所谓有无的,弥勒佛和耶稣基督只是他们斗嘴吵架的一句口头禅而已。至于政治,与苑国钟、翠兰他们更是毫无关系——虽然他们活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之中,他们关心的也只是儿女是否安全而已。多年前的旧事却将政治联系到了他的身上。一位共产党韩先生在被捕前将三百二十块大洋交给了苑国钟,苑国钟本应该交还,但是却无人可还了。用这样的钱换来的小院是他良心上一个难以跨国的门槛。
本剧中最动人的一点是坐着并没有直白地袒露出仁义,感情深深地被埋在本性下,平时的生活里,钱是重要的,自己的营生是重要的。虽然钱很重要,没有人重要,没有仁义重要。如果说拼命攥住钱,即使是生活所迫,也都多少显出他们的劣根性,那么用各种方式平衡钱和良心之间的天平就形成了他们的生活哲学,包括信仰佛和耶稣、关老爷和皇上。这也是信仰政治的年轻人们在做的。苑国钟也许就是用偶尔少收租钱这样对邻里的包容来平衡他那一良心的拷问。女婿不理解岳母,在苑国钟的质问里他因为自己的话而羞愧。儿子对于父亲的不理解,终于也在最后一幕的悲剧里消弭了。黎明还没有到来,救赎他们的不是马克思;金条还躺在地上,能拯救他们的不是钱和机票;帮助了他们的不是弥勒佛也不是耶稣,在翠兰的女儿难产的关头,是穆蓉与翠兰联手救下了她。让一切和解的是苑国钟的死和一切误会的真相大白。
五. 讲述话语的年代
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中提出了“重要的是话语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话语的年代。”《窝头会馆》创作为新中国六十周年的献礼剧,也就是二十一世纪初,并没有满足于对伟大成就的歌功颂德。90年代中盛行关于“人文精神的衰落”一直延续到二十一世纪。虽然这一讨论没有得出定论,但是却促进了宏大叙事的解构,戏剧作品开始转向叙述小人物,将英雄还原为人。《窝头会馆》中的革命者苑江淼从小身体羸弱,帮助“赤党”宽容租客的苑国钟也用赤党的钱买下了窝头会馆,仁义敞亮的田翠兰曾经做过“暗门子”。剥去了英雄的光环和革命激情,标识了出局限性,也因此而真实。
本剧没有采用宏大的叙事,而是选取了新中国前的三个横截面小院里的生活,塑造几个典型时间段里的群众心理变化。但其实编剧刘恒不同于老舍,他是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他的剧本都出自他对于老北平的研究和猜想,因此写出这样的一些人物是带有选择的典型性的。
二十一世界的人们相信什么呢?教堂人满,寺庙香火不断,求财、求子、求名、求利,难道比剧里他们笑过的人更好吗?唯一的改变可能是人们不相信“善” 了。但是“善“才是剧里最动人的主题。因此观众更会因为层层挖掘出仁义这样的一个主题而受到触动。回复赞 - Lv4/梅梅123Lv42017-08-16
在人民大舞台看了李伯男导演的话剧《再见徽因》,受了一万点伤害出来,该剧情节之狗血、台词之低俗、时间线之混乱、史实谬误之多、格调之低下,已经大大超出了我的容忍范围,那个编剧你给我出来,我保证不打死你!今早起来想想还是生气,在此我必须在这个本该高兴一点的节日里(不光是因为三八妇女节)吐槽抨击一下,要不然对不起我付出去的票钱。也希望广大真正热爱林徽因的筒子们看了我这篇文章后,不要再去受这部话剧的荼毒。
话剧第一幕是《太太的客厅》,这个切入点似乎不错,本来在普罗大众中林徽因给大家最深的印象也是客厅里侃侃而谈美丽高雅的梁太太,但是前方高能预警,第一个雷点出现了,开场就是所谓的林徽因的三个男人——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在朗诵冰心的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里的片段,编剧你觉得你很有创意是不是,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眼球有木有,可是我只想告诉你,我的感观是,恶心,糟心,窝心!话剧第一场的时间点是在徐志摩1931年11月19日出空难身亡的前一周,而冰心这篇小说发布于1933年,此时徐志摩早已去世,这是让徐志摩魂兮归来读这篇十分下流的小说吗?对,下流,就是我对这篇小说的论断!本来文人相轻,更何况女人之间天然的嫉妒心,写点讽刺小说也没有什么,历来的文学大家也没有少写,粉丝们还可以当作一桩趣谈广为流传,但是冰心的这篇小说,不但创造了一个到处调情、矫揉造作、堪称绿茶的阔太太,而且暗指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郭松龄起兵反对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的战争中被流弹击中身故,又损林的母亲是姨太太(其实林徽因母亲何雪媛在父亲原配过世后进门,是继室),又在小说中讽刺女主人五岁的女儿彬彬宛转作态(而林徽因的女儿恰好就叫梁再冰),还在小说的末尾写下诗人对太太的恭维:太太,无论走到哪里,你都是一片光明的云彩。此时,徐志摩已经离世。一向标榜母爱、童心的冰心写下这篇小说,一下子讽刺了老人、孩子和意外身亡的两位故人,所谓罪不及妻儿,辱不及父母,冰心又有什么资格和脸面挥舞起道德大棒在那貌似一脸正义、实则一肚子龌龊地鞭挞这些人?她的行为已经大大突破了中国人可以容忍的道德底线,令人触目惊心!所以多年以后,在她的长子抛弃文革中共患难的糟糠之妻,又是包二奶又是抢夺前岳母家房产后,她的孙子为母亲愤愤不平求告无门之后,一怒之下到她的墓地写下:教子无方,枉为人表,这个泼墨事件算不算她多年以后的报应?算不算她自己言传身教的流传?
好,因为对冰心的愤怒扯开去了,再回到话剧本身,此时又出现了萧乾,萧乾是沈从文的学生,而沈从文又和林徽因彼此互相欣赏,正是沈先生把萧乾介绍给林徽因认识,萧乾对林的伯乐之恩也从未忘怀,生前最后一篇文章就是《一代才女林徽因》,但是时间又错了,根据萧乾回忆,他第一次见到林徽因是在1933年11月初的一个星期六下午,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了萧乾的小说《蚕》后,林看到表示十分赏识,写信给沈要求萧乾来客厅一晤,而话剧中的时间为1931年11月,整整提前了两年,这又是一个错误!
话剧第三场,在众人退散后,徐志摩和林徽因单独对话,林说:你为了我抛弃妻子,而我却辜负了你,欺骗了你,我始终愧疚!天呐,这是坐实了林小三的罪名吗?徐志摩与林徽因是否真的有康桥恋情至今仍然是一桩文坛迷案,在无法还原当时历史场景的情况下,我们尊重当事人的说法,林徽因在文章中写道:十六岁的少女在伦敦,不是初恋,而是未恋!她对子女说:徐志摩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通过幻想出来的我,而我实际上并不是那样的人!有着如此清晰理性头脑、出身传统书香门第家教良好的林徽因,会去和一个有妻有子年长许多岁的男子纠缠不清?林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性的女人,并不是民国众多为了所谓爱情去私奔、去出走、去悔婚(如萧红)、去破坏双方家庭的(如陆小曼)“进步女青年”之一!更何况同时代的许多人,包括客厅好友经济学家陈代荪、林徽因宾夕法尼亚大学同窗陈植的姐姐陈意、甚至林徽因的死对头冰心也都认为林徐并没有相恋过,何以我们众多晚生许多年的伪文青们非得在那意淫莫须有的徐林恋情?很美好吗?很浪漫吗?不,我只是觉得突破伦常,太不可思议!
而且,在这个场景中,林徽因居然还想向徐志摩表达对金岳霖不可说的情感,这是要坐实她朝秦暮楚的绿茶形象?导演和编剧认为三角恋还不够,非要活着的、死去的穿越时空来个四角五角六角恋爱?
好,第四个错误,1931年11月的梁家客厅,出现了金岳霖,这可能吗?根据史料,完全不可能!1931年,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金岳霖休假出国,在哈佛大学听谢非教授讲逻辑学。当时清华有个规定,教授们在校工作五年,就有一年的学术休假,公费去外国访问进修,而金恰好符合这个规定,他从1931年7月20日离开北平,1932年8月左右回来,赶上9月清华开学继续执教。此外这个重要的时间点还涉及另外一个弥天大谎言,流毒之深,流传之广,对林徽因的声誉造成不可挽回的恶劣影响,而这个谎言也恰恰被剧本中用到了。这是梁思成的后期林洙在回忆录中讲到的,1932年梁思成从外地考察回来,林徽因非常苦恼地对梁说,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而这两个人恰恰就是梁和金。1932年6月,林徽因大腹便便,还有两个月就要生下儿子梁从诫(是梁家的长子长孙),而且因为挚友徐志摩的去世,大半年没有走出伤痛,在香山静养时仍然写信给胡适之先生诉说心中的哀愁,而金此时在地球的另一端进修,请问这两人是通过地心来个心灵相通、灵魂相爱的吗?而极为看重子嗣和家庭的梁思成会头脑发昏地对林说,老金是爱你的,我应该退出这样的话吗?这夫妻俩都是中邪了还是被下降头了?
林洙此人,品行极为卑劣,她是梁思成晚年最坏的意外和最大的败笔,且不说在所有当事人都已经去世以后,她写下这样的谣言是何居心,且看她现在的作为,一是丧心病狂地拍卖了许多梁思成林徽因的遗物捞了上千万,包括营造学术考察照片和底片几百张拍价四百多万,宋版《营造法式》(梁启超千里迢迢寄给在美国学习建筑的长子长媳要求他们好好研究、永久保存!)拍价两百多万,梁林在战乱中不曾丢弃、文革中不曾毁坏的手稿、测绘稿,甚至还有梁思成的三份学位证,以及她没有任何处置权的林徽因的遗物,何等无耻!如果骨灰能拍卖的话,她大概早就去挖坟了!二是不断出版梁思成相关书籍七十余本,笔耕不辍、为爱钱行。这些书内容重复,排版花哨而毫无格调,除了可以拿到版税和稿费外(这些钱是不会让梁林子女染指一分的),再恬不知耻地加上自己写的肉麻前言,在封面署名自己为编者,讴歌自己的坚贞伟大,妄图和梁思成一起青史留名!三是不断造谣抹黑林徽因,除了流毒最广的“爱上两个人”的谣言,还不断出书、写文章、接受媒体采访,公然说林徽因不是好太太,好妈妈,不会做家务,不会亲自照料孩子,却长期缠绵病榻拖累梁,她去世对梁是极大的解脱,却不说林徽因为梁思成的建筑事业付出了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还在自己包藏祸心出版的各种书籍中淡化抹去林徽因对营造学社考察古建筑的贡献。而且林徽因生前对林洙有大恩,林洙前夫是清华建筑系青年骨干教师,林徽因正是对她前夫程应铨十分赏识才善待林洙 教授其英文 为她安排住宿 资助她结婚 还送她价值不扉的古董做结婚礼物。而林徽因辞世前 林洙却没有一次去探望重病的林徽因 还在丈夫被划为右派后 果断和他离婚 孩子改姓并且不准他们见父亲 又在三周内到梁思成家送货上门 爬床成功 火速上位 前夫在文革中不堪受辱 妻离子散 绝望自杀。一个品行卑劣的人对丈夫原配生前隐私的曝光到底是真是假,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而该话剧,不断引用了林洙捏造的这段谎言,还出现了如此跌破眼球的对话:
金岳霖自白说,我一生只做了两件事情,一是研究逻辑学,二是爱林徽因(尼玛老金会从棺材里跳出来和你这个编剧打架的);
金对林说:我和我的美国女友分手并不是因为你;
林对金说,可我听张奚若(奚老无辜躺枪)说,你和秦丽莲分手就是为了我,我曾经很深地爱过徐志摩,正如他很深地爱过我一样,我对志摩怀有很深的愧疚,我辜负了志摩,更伤害了幼仪,上一次,我错过了,这一次我不想错过了(我的内心真是千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
剧中的金情难自禁地对林说,徽因你爱我吗?(这台词,确定我这不是在看狗血琼瑶剧?)
林徽因欲说还休地默然转身。
然后场景一换,林徽因向梁思成诉说对金的感情:我只是在爱情中如此贪心的一个女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此时台下观众一片哗然,我气得几欲先走,为了完整吐槽才硬生生留下,要是手中有什么矿泉水瓶大概要气得扔到台上去了!)
梁思成内心惶惶独白:她是如此有才华有灵性,我永远也跟不上她的脚步!
林又对梁说:你会不耻于我的下贱,恼怒我背叛吗?(这台词,到底是在侮辱林徽因还是侮辱梁思成,是可忍孰不可忍!)
这一幕如何荒谬先翻篇不提,那么后来徐志摩死讯传来又开始撒狗血了。徐志摩魂兮归来和林徽因开展阴阳两隔的对话,吐血对白如下:
林说,志摩,十几年来,我任性也好,绝情也好,你都会原谅我!(请问林对徐有什么任性的地方,徐志摩不管不顾自己的已婚有家室的身份,狂热追求人家出身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且搞得翻天覆地人尽皆知,对林的声誉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而且这个女的还是自己老师梁启超订婚的儿媳妇,这到底是林任性还是徐任性?此外,林不选择志趣相投年龄相当门当户对的梁思成,断然拒绝徐志摩的疯狂追求又有什么绝情的地方?他们曾经有山盟海誓吗?真真天大的笑话!)
然后林继续深情表白:志摩,你回来吧,哪怕我病魔产生孤苦伶仃,我也想你回来!(神啊,这台词,谁来救救我!)
继而两人开始回忆莫须有的不存在的康桥恋情了。
林抱愧地说道,我觉得我是个骗子,是个小偷,是个刽子手(我差点就要替她补上琼瑶式台词了,我偷了你的心又辜负了你,伤害了你,是个不折不扣的骗子!)
林终于说出,我爱过你,爱过,比什么都美好!(我的心听到这对白才叫滴血)
而后,林对着逝去的徐志摩开始念《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里,又不得不提到台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荼毒,这部讲述徐志摩生平的电视剧把这首诗歌说成是林为了怀念徐志摩所写,但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说,父亲梁思成曾经告诉过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在儿子出生后喜悦之下所作,结合该诗写于梁从诫出生后不久,且全诗基调欢快明艳,毫无悼念友人的哀痛之情,我赞同梁从诫的说法!
第一幕的最后,经典的飞机残骸的谣传再次出现!说林徽因在徐志摩去世后让梁思成去飞机失事现场捡了一块残骸挂在自家卧室床头,以此证明林徽因对徐的深爱不忘和梁思成的窝囊(或者叫做对妻子的包容大度)、以及林不顾丈夫感受一心只想怀念初恋的自私自利!
真是够了,首先,任何同时代的人去拜访过梁家的都未曾提到过这片残骸,倒是有人回忆到,林徽因的三弟林恒在抗战中参加成都空战阵亡殉国后,梁思成去料理后事曾经带回过一块飞机残骸,林徽因用布包好放在家中的抽屉里,这才是悼念人的正确方式好不好!不管是亲人还是友人,甚至是有些人意淫的初恋,如果你真心难过会整天挂着他的遗物触目伤情、痛上加痛吗?
当然,第一幕中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如金岳霖为梁林夫妇写的对联“梁上君子 林下美人”出来了,林看了十分不快,说什么美人不美人的,好像女人除了打扮美丽就没啥别的可干了,我还要做许多事情呢。这点还颇有意思,说明林对自己的定位从来都不是所谓的吃喝玩乐开派对的名媛,而是真正要做一番大事业的职业女性!
第一幕吐槽完毕,后续再写!回复1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