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 Lv4
    散场后mmmmm
    Lv4
    2023-05-30
    剧中人物,两两之间三三之间都有着复杂的人际情感纠葛,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让人不由得想起个人的一些经历。男主兄弟分别代表了一种极端,而古董商可能代表了某种中间状态,或是另一个极端,受限于理解能力,我不能很好的评价古董商和女主这两个人物,也许后续随着时间推进能进一步分析。不过看何冰老师的采访,古董商应该是在情感之外拉长了不同时间轴下关于人性的叩问,抉择与代价,每时每刻都在上演,都在折磨或成全着每个人。 从演员角度来说,台上的演员实际都很专业的完成了话剧表演过程,何冰老师的台词功力让人意犹未尽,实话实说,虽然男主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我更希望是何老师演男主。舞台表演的失误还是有的,何老师我印象中至少有一次台词错误,现场找补。女主在一句台词时用力挥手不小心碰到了唱片机的喇叭,整个唱片机大幅度反复摇晃,产生了一种类似橡胶制品的质感,让人忍不住笑了出来。不过整体来说还是可以的。 布景方面,因为在山顶,没法欣赏到全貌,整体还是比较用心的,如果有改进点,我觉得可以用一些布景挡住上台口,因为演员待上场时我能清晰的看到一个黑影,心里就有了预期,这样的话就没有人物突然登场的突兀感/惊喜感了,这个建议改进。 下面来到这篇文章的正题,我对话剧本身剧情的细节的一些感悟。兄弟俩分别代表了两种比较极端的选择,看似在赡养老人方面,但也可以推广到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选择。从不同角度看兄弟两人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但从普通观众的角度,大家肯定同情弟弟多一些,也觉得弟弟正义一些,当然我也是这样。这个心理现象也同剧中的人物选择相同,人们在并没有利益驱动的时候,更愿意用高标准的道德去约束别人,去歌颂“正义”。但事到临头,我们也未必能比哥哥做的更好。双方互补谅解,难以调和,因为一旦调和他们过去几十年做的一切就都变成了背在心底里的巨大包袱。哥哥的包袱里装的是自责/冷血,弟弟包袱里装的是虚伪与胆怯。如果双方可以放下这重重的包袱,放过对方也是放过自己,但双方就想系了死扣的鞋带,越嘞越紧,难以松动(中间几次几乎和解,但被古董商岔开了)。当然这只是一个角度方向,包括那个全剧中反复提到,活在记忆力的父亲,我倾向于他也是一个兄弟两人的结合体,既冷血自私又胆小恐惧。也许兄弟就是一个人的一体两面,在这舞台上交锋,战斗。 以上仅仅是对剧情一个小角度的解读,实际上剧里可解读的方向和角度太多太多,我下面说一说让人联想起自己生活中的哪些细节。古董商对喜欢的东西可以直白的去探讨,不论自己的寿命什么时候到尽头,及时行乐。弟弟从22岁一直到现在50岁,中间还是有多次机会可以去寻找自己的梦想,却还是不能勇敢的迈出那一步,只能在年龄更大时空空悲切。失去理智的哥哥被戳到了自己最痛处的地方,离场的时候连母亲的晚礼服都扔掉了,我相信他当时心理最真实的感受就是前文反复强调的恐惧,他越是自我辩解,越说自己不在意什么,他心里最恐惧的也就是什么,他害怕看见凄惨的弟弟就被自己的良心拷问。女主一直在等待那个19岁时见到的男主回来,迟迟不肯认清现实,停留在那个被自己和男主编织的梦里,每每梦醒就用酒精麻醉。。。。等等等等,角度很多。 瑕疵部分,整个剧本还是之前译制本或者是年代本的问题,我们没有经历大萧条和二战,我们不是美国人,无法真正感同身受,很多俏皮话和小桥段我相信原著作者都很接地气的编辑,翻译人员很努力的本地化,但还是遗漏了很多信息。后半程的古董商反复出现的打断言辞和立场有点看不懂,也许需要更高鉴赏力才行,但我觉得就是有点故弄玄虚了。有些人可能会说剧情冗长而又无趣,无聊的地方费了太多时间和笔墨,但我觉得如果代入到戏中,都能找到那股情绪流,更好的认清每个人的立场/背景/想法,在这些反复对飚的台词中体会点点用意,这感觉一点都不无聊,反而非常舒适,可能这也正是话剧魅力的所在。 第一次在豆瓣写影评,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了,昨天看完演出,跟两个小伙伴返程越聊越兴奋,直接驱车撸串,聊了很多剧情感悟和真实人生。那么今晚,真是不虚此行啊!
    回复
    2赞
回复
票牛APP
票牛APP
热门票随时抢
折扣票随时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