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 Lv5
    lalalala
    Lv5
    2017-07-26
    首先要说,陈佩斯先生这部戏从剧情到演技都非常精彩,两个京剧艺术家刻意安排了尽可能少的台词,笑点安排合理,比2015年许许多多要靠水军来支撑好评的电影和戏剧都强太多。 这里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大概是军阀混战时期,京戏班子里要来角儿了。一个卖包子的戏迷,虽然唱起戏来满是唐山味儿,不伦不类,但是说起戏来头头是道,在澡堂子里也能获个满堂彩。一个新上位的军阀,是个半吊子戏迷,不懂戏,却偏偏喜欢看。于是枪指挥艺术,逼下去了角儿,让卖包子的上去唱了个唐山味儿的霸王别姬。后来阴差阳错,角儿上去唱了第二场,听到这儿,本来贪生怕死的戏班子经理不禁感叹,这才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啊! 有两种解读:第一种,这部剧是在反思“政治指导艺术”的行为。且不说政治小丑不懂艺术;在组织现代艺术的反叛活动时,毕加索不也拒绝和政府合作么,因为“艺术本身是作为反对派存在的”。 可是这样并不能解释卖包子的戏迷。当经理感叹“这才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啊! ”,他讽刺和批判的,不只是不懂艺术的军阀,更是把京戏唱成了唐山味儿的戏迷。戏迷把京剧唱成唐山味儿,并不是政治的产物,而是京剧在唐山世俗化了的结果。当地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口音、自己的需求,重新创作了京剧——这才是经理所看不上眼的。 因此,只剩下第二种解读,这部剧是在反思文化艺术的世俗化。当一种文化形式在传播的过程中变了味儿,哪怕它受到欢迎,它也不再是“正宗的”了。戏迷把京剧唱成了唐山味儿,在澡堂子里也可以很受欢迎,可是登台上唱就差得远了。京剧,本来就是给懂得的人欣赏;因为有种种讲究,有其独特的一套对“好”的标准,艺术才成就了美。 今日的京剧,为了能在“娱乐致死”的大环境下传播,正在世俗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春晚的舞台上,流行歌手唱京剧,京剧艺术家板起老祖宗的唱腔哼起流行歌曲。相声里,京剧也只出现在逗哏里,经过加工成为笑料。在北京长大的我,不得不承认,买的脸谱纪念品比看过的京剧多得多。 其他形式的文化艺术难道不是这样?古筝、箫、竹笛,是和流行歌曲结合才得以登台。书法从小范围的修行、自得其乐,变成了大众化的表演。茶道,也从“一期一会”的思考、简朴宁静的哲学体验,简化成了喧嚣的茶艺表演。百家讲坛上的于丹讲《论语》,把孔子讲成了鸡汤大王;易中天等学者,难道不也是牺牲了学术性,以使内容更加易懂吗? 需求的确是存在的——如果不是和流行歌手反串,恐怕京剧部分会是收视率的谷底。的确,就像世俗化的基督教有了更广的传播,世俗化的京剧也让更多人多多少少接触了一点京剧,有了一点红脸白脸的概念,在某些时刻,也让更多人体会了一下美。可是,那不再是“京剧的美”。 西方曾经经历过的那场艺术革命,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冲击着中国的传统艺术。钢琴家静坐不弹一曲,构成了一个音乐会,因为艺术只在于体验。安迪沃霍尔把小便池拿去展览,因为在平常生活中不构成艺术的东西,在展览台上就可以是艺术。 的确,也许西方的艺术理念较为前卫,但那也是经历了几度自发性变革的。至少在变革之时,传统艺术形式、技法有自己的再创造能力,能以钢琴、小提琴、油画、雕塑为媒介完成变革。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经历这样的发展阶段。时至今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创作京剧的人来引领中国的艺术风尚。于是,充满了“种种讲究”的中国传统艺术,在商业化、世俗化和艺术理念的西化面前,节节败退,几乎无地自容。 传统艺术就这样,在重视“商业需求”和“用户体验”的道路上,一步步世俗化下去。 除了排一部《戏台》,为传统艺术的命运哀鸣一声,又有什么办法呢?
    回复
    7赞
回复
票牛APP
票牛APP
热门票随时抢
折扣票随时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