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票需知

限购说明每单限购6张座位类型请按门票对应座位,有序对号入座
儿童入场提示1.2米以上凭票入场,1.2米以下谢绝入场实体票本项目支持凭实体票入场,支持以下取票方式:
- 快递配送:运费10元(V4及以上会员包邮),顺丰发货。
- 现场取票:票牛工作人员将在演出开场前1小时至现场派票。工作人员联系方式、具体取票地点将在演出当天以短信通知发送至预留的手机号。

项目简介

 

柏长青,大山深处的一颗常青柏,扎根山村三十载,在三尺讲台上书写自己的青春华芳。

 

本剧通过四个不同季节两位主人公的离离合合,阐述出柏老师对大山、对学校、对职业以及对孩子的无私之爱。春夏秋冬不停交替,岁月年轮无情变迁,唯一不变的,是柏老师对于教师职责的那份忠贞与坚守。

 

1997年元宵节,柏长青的丈夫决心离开大山,跟着蒋大海去深圳创业。得知这一消息的柏长青,无语凝噎,只能愿丈夫早日回家;1998年仲夏,积劳成疾的柏长青在梦中与丈夫会面,希望丈夫能回家,回到大山里陪她一起教书育人。但梦终究是梦,熊方涛的来信,一次次催促柏长青南下去深圳。但是柏长青却一步也没法离开,因为大山里这群可爱的孩子,还有那一份份让她无法推却的感情;1999年国庆前夕,忙了几个月的柏长青终于能获得短暂的休息,可谁知,上天似乎喜欢跟她开玩笑。因为忙工作而疏于看孩子,柏老师的孩子落水了,幸好一位好心人相救,否则母子将会天人永隔。而正是这件事,让柏老师陷入两难境地,到底是为孩子还是为学生?

 

当年年底,柏老师还是把孩子落水的事情告诉了熊方涛,熊方涛急忙从深圳赶回家。看到自己的儿子差点身亡,熊方涛说什么也要带柏老师走。可就在柏老师做出离开决定的前一刻,柏老师的学生,学生的家长,还有许许多多受过柏老师恩惠的人一起出现在柏老师家,恳请柏老师留下。而当校长带着柏老师儿子救命恩人出现的那一刻,柏老师惊呆了,就她儿子的竟然是……

 

三年与四季,柏老师在两难的抉择中选择了大山,选择了大山里的孩子,平凡的她,不是视金钱如无物,而是早已把大山当成根,把学校当成家,把学生当成子。三十年如一日,在山区的讲台上播撒知识的火种。

 

柏长青,就在我们身边,她的原型就是赣榆区黑林中心小学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中国好人、江苏最美教师柏纪荣。

 

 

主创人员简介

 

涂俊 舞美设计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舞台设计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职于上海昆剧团二级舞台设计。创作作品:沪剧《胭脂盒》,多媒体话剧《我的2010》,京剧《 道观情缘》,越剧《山水黄公望》,秦腔《关中往事》,豫剧《谢丹亭》,锡剧《一盅缘》、《三三》、儿童剧《海的女儿》,《鼓舞》,昆曲《钗钏记》,甬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黄梅戏《榴花不开盼哥回》。豫剧《谢丹亭》获第八届安徽省艺术节戏剧调演舞台设计一等奖,锡剧《一盅缘》获第六届江苏省戏剧节舞台美术设计奖,黄梅戏《榴花不开盼哥回》获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艺术节舞台美术设计奖,锡剧《三三》获第二届江苏省文华奖文华舞美奖。曾获上海舞台美术学会第一、第二届学会奖。豫剧《七星剑》获第十四届河南省戏剧大赛文华舞台美术大奖.

 

杨蓉 编剧

 

盐城市文广新局剧目工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剧。创作大戏作品近二十部,其中新编历史剧《凄琴寒剑》获第28届田汉戏剧奖二等奖;新编历史剧《晋吴悲歌》《齐姜》《凄琴寒剑》《庄公叹》、大型现代戏曲《青衣》分别获得江苏省戏剧文学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新编历史剧《姊妹泪》、大型现代戏曲《杨家碾坊》《水墨青花》分别获得江苏省戏剧文学奖三等奖;大型现代锡剧《三三》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江苏省舞台艺术重点投入剧目,获第二届江苏省文华奖·文华大奖,文华编剧奖;京剧《青衣》获首届京昆艺术节紫金奖“优秀剧目奖”。

 

王文晶 人物造型设计

 

国家一级舞台美术设计,中国电影、电视剧化妆学会技术学会会员,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化妆专业,江苏省梆子剧院服装、化妆造型设计。戏曲代表作:《李瓶儿》、《华山情仇》、《桃花庄》、《扁担巷》、《白蛇传》、《红楼梦》、《牡丹亭》《太平桥》、《血色秋风》《湖湾金秋》《九月菊》等;影视代表作:《半个月亮》、《杨贵妃》、《烧饼皇后》《食神》、《背叛》、《错爱一生》、《长缨在手》、《风云黄浦江》等等

 

王咸俊导演

 

曾任江苏省淮海剧团总导演(国家一级导演)。指导过大型剧目四十多部。其中《青豆红豆》、《路魂》、《一江春水向东流》、《唢呐声声》、《雁过留声》等多部作品,获江苏省“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精品工程奖”“五个一工程奖”。淮剧《太阳花》入选国家精品剧目。锡剧《花旦当家》获第二届江苏省“文华大奖”、“文华导演奖”。柳琴戏《古城拉魂》获第三届江苏省“文华大奖”“文华导演奖”。

 

剧团简介

 

赣榆京剧,是连云港市非遗保护项目。京剧在赣榆有“地方戏”之称。早在北京徽班由徽调皮黄向京剧皮黄转变之期,京剧即南下江苏最早传入赣榆。据《江苏志·文化艺术志》载:“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赣榆籍江西总兵王德胜返乡创办皮黄科班庆盛科班,是江苏最早的京剧科班”。自庆盛班创办后,赣榆又曾先后创办过德义京剧科班、长胜京剧科班。金玉科班、赣榆县戏曲学校,史称赣榆六代京剧科班。六代科班代代相传,使京剧在赣榆深深地扎下了根,并培养出近千名专业京剧人才,同时还在香港、上海、天津、南京、青岛、蚌埠、淮安等地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京剧演员和教师,赣榆被誉为海州一带京剧发展的摇篮。又因“庆盛班”所聘总教习来自北京“老三庆部”,赣榆京剧又被周边地区称为“京剧正宗”。

 

在赣榆京剧140年多年的历史之中,专业京剧表演团体和民间业余京剧表演团体所排练的京剧剧目达数百之多,仅庆盛科班记载的就有50多出,赣榆京剧团排演的剧目多达150多部。

 

温馨提示
扫码下载
票牛APP
票牛APP
热门票随时抢 折扣票随时买